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8版
创新港的创新密码
力,把大家组织起来。”“还要敢于改革探索。”他觉得大学校长更像企业家。“大学随着形势发展,它不断变革,要有改革的勇气和气魄。”
  对时下所流行的“发展模式”,王树国有一种“警醒”。“叫不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种文字的变迁没有太大实际效果。真正重要的是下放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大学学科分类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招数。应引导大学去做符合社会需求的事情。比如人才培养有什么亮点?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王树国强调,中国高等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大学和社会有些脱节。大学一定要主动融入社会,如果大学只封闭在校园内,所创造的知识、培养的人才、产出的研究成果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所边缘化,大学应该有危机意识。
  他说,一所大学如果是中国一流大学,那么在中国各个重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就一定要有你的贡献,如果没有,就不配称为中国一流大学;如果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就一定要在世界范围重大事件中有你的身影和贡献,如果没有,就称不上是世界一流大学。
  他把创新的主战场拓展到全球视野,很多琐碎的问题自动化解了。每一位师生都有可以成为一块创新的沃土。
  有时候是我们创造出来自己的束缚,创新则是从这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创新港的力量源自这种宝贵的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开拓突围。
  王树国制定了新的目标管理制度,让老师们每年报贡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哪方面都可以。
  他希望大学找到真正的自信。“我们没必要局限于头衔或标签,不要把‘帽子’看得过重,它只是一个岗位,这方面有很大改革和进步空间。”“大学应该心无旁骛去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如果做出突出成果,就给其资源,这样就导向在干工作上。”
  创新港在朝自己的局限性发力,反而迸发出一股生猛的活力。
  2020年6月4日,王树国校长和张迈增书记一同试坐地铁五号线电客车,从创新港站上车,到创新港东站下车。两位忘我开拓的教育者,有一种勇立潮头的青春气质。
  他们面前要突破的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大学去做符合社会需求的事情?
  “大学要跟社会真正融合。”王树国说,“创新港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创新平台。之所以没有叫交大新校区,而叫创新港,打破的不仅是物理围墙,更重要是意识到大学是社会一个组成部分。”
  “像现在华为对5G的研发、投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哪是一所大学能比拟的。大学对知识的垄断已不复存在。我们要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这是我们建立创新港的初衷。大学要了解社会、深入社会,进而去服务社会、支撑社会,实实在在对社会有贡献。未来大学不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个体,那种孤芳自赏应该摒弃。”
  创新港打破了学科之间界限,并且引导老师们去关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其所在学科领域发展最好、最具引领性的前五名是谁。“你是否身在其中,如果没有,当作何解释?还要关注你所在领域服务行业的前五名是谁。这当中是否有你的贡献?”
  “我们现在办了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面向所有学科学生。未来,本科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后,可能大二大三就会进入实践阶段,真刀真枪去磨练,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大量领先企业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会带着课题进入学校,对学生双导师制培养。”
  “我们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储能专业,如果不深入企业调研是提不出这样的思路来的。我们把创新港称为西交大的‘二次创业’,未来挑战也来源于此,即思想解放与否,能不能提出引领社会发展的理念,让企业知道你有可合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