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港的创新密码
创新港的硬核创新
也许创新港提供了一个从大学精神源头和创新本质为出发点而可以激励集体奋斗可以延续和传承的精神港湾。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卢建军对台下6183名交大研究生说: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港湾。
这个巨构式建筑就像一个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开放的胸怀。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语言,呈现出“国之大者”,勇立时代潮头的气势。
卢建军履新后提出“6532”工程和“1121”模式,被视作创新港新解。他着力于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认为交大要扎根和融入的是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建设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创新港不仅仅在重新定义大学,也重新构建大学和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高新技术追赶超越这些命题之间的关系。
大学如何发挥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大学具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的问题?
2021年1月,陕西省“两会”期间,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做客两会访谈室,讲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发展思路。这是他自2020年11月履新以来,首次公开系统阐述他对创新港后续发展的设想。
卢建军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推进,我理解应该是大规划,小切口,抓落实,见成效。通过先行先试、破题示范,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他介绍了创新港正在加速推进的“6352”工程。包括“政产学研用金”等六方面资源要素进入创新港,联合打造现代产业技术、未来技术和国际合作三个孵化器,完善政策、金融、服务、配套和法律(知识产权)等五种生态环境,建立起创投和交易在内的两个平台。
其中,“六进创新港”作为总体规划,包括100家领军企业牵头科研院所进入创新港建立联合体、省内15所高校创新成果进入创新港形成创新资源聚集、50所大院大所进入创新港补齐科研成果转化链条、全省10个地市进入创新港建立创新飞地和离岸孵化器再回迁发展、投融资平台进入创新港、政策生态进入创新港。
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打破的是什么?融入的是什么?卢建军同样试图揭示其本质。在《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一文中,他以创新港为例,解锁其创新密码。
卢建军认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努力在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而扎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关键一招,形成典型经验和有效路径至关重要,并且意义深远。
卢建军的破题思路和创新路径来自于对高校产学研融合存在的诸多不足的反思。“高校与企业考核评价导向不同、核心诉求不同导致融合动力不足。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高收益、低成本、竞争力;高校是以成果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
所以要创新模式,来调动企业和高校双方的融合动力。
创新港要打破的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围墙”,积极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路径。通过参与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此举改变了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校企合作方式,通过联
也许创新港提供了一个从大学精神源头和创新本质为出发点而可以激励集体奋斗可以延续和传承的精神港湾。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卢建军对台下6183名交大研究生说: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港湾。
这个巨构式建筑就像一个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开放的胸怀。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语言,呈现出“国之大者”,勇立时代潮头的气势。
卢建军履新后提出“6532”工程和“1121”模式,被视作创新港新解。他着力于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认为交大要扎根和融入的是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建设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创新港不仅仅在重新定义大学,也重新构建大学和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高新技术追赶超越这些命题之间的关系。
大学如何发挥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大学具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的问题?
2021年1月,陕西省“两会”期间,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做客两会访谈室,讲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发展思路。这是他自2020年11月履新以来,首次公开系统阐述他对创新港后续发展的设想。
卢建军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推进,我理解应该是大规划,小切口,抓落实,见成效。通过先行先试、破题示范,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他介绍了创新港正在加速推进的“6352”工程。包括“政产学研用金”等六方面资源要素进入创新港,联合打造现代产业技术、未来技术和国际合作三个孵化器,完善政策、金融、服务、配套和法律(知识产权)等五种生态环境,建立起创投和交易在内的两个平台。
其中,“六进创新港”作为总体规划,包括100家领军企业牵头科研院所进入创新港建立联合体、省内15所高校创新成果进入创新港形成创新资源聚集、50所大院大所进入创新港补齐科研成果转化链条、全省10个地市进入创新港建立创新飞地和离岸孵化器再回迁发展、投融资平台进入创新港、政策生态进入创新港。
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打破的是什么?融入的是什么?卢建军同样试图揭示其本质。在《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一文中,他以创新港为例,解锁其创新密码。
卢建军认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努力在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而扎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关键一招,形成典型经验和有效路径至关重要,并且意义深远。
卢建军的破题思路和创新路径来自于对高校产学研融合存在的诸多不足的反思。“高校与企业考核评价导向不同、核心诉求不同导致融合动力不足。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高收益、低成本、竞争力;高校是以成果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
所以要创新模式,来调动企业和高校双方的融合动力。
创新港要打破的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围墙”,积极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路径。通过参与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此举改变了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校企合作方式,通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