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5版
打造“中华文明的会客厅”
  迁都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老都城栎阳离秦国最大的外患魏国非常近,易受到外敌威胁;另一方面,旧都的守旧派老士族反对变法,迁都也是为了给变法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咸阳城地势复杂,易守难攻,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秦孝公迁都咸阳,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咸阳城历经多次扩建。在秦惠文王执政时期,秦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汉书·五行志》记载,“惠文王初都咸阳,广大宫室,南邻渭。北临泾。”其后,历秦武王、昭王、庄襄王,至秦王政统一全国之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都城的要求。
  秦昭襄王在位年间(前306年-前251年),在渭河之南兴建章台宫、兴乐宫、长杨宫及射熊馆;修穆公始建之霸宫,改名芷阳宫,于其地设芷阳县;为渭水两岸交通方便,兴建渭水桥。
  秦始皇统一全国,对秦咸阳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到,周阁相属。”继之在渭河南岸大兴土木,相继兴建了信宫(极庙)、甘泉前殿。秦始皇执政后觉得渭北秦咸阳城的发展空间不大,准备将大朝正殿迁至渭河南岸,于是在公元前212年动工兴建著名的阿房宫前殿。阿房宫前殿在秦一代并未建成,秦始皇“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直至秦二世仍以渭河北岸秦咸阳城为其政治活动中心。他最后被逼自杀于望夷宫,也是在渭北。
  秦咸阳城作为秦帝国的唯一都城,是全国实施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建立礼仪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的政令中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两个小小的展厅里,陈列有板瓦、几何纹样铺地砖、龙纹空心砖等文物。据文物科梁老师介绍,秦咸阳宫空心砖是包嵌在台阶表面作为踏步使用的。
  二展室展有一枚小小的青铜始皇诏版。诏版上铸有40个小篆铭文,起首即“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明确无误地表明秦帝国成立,并昭告天下文字度量衡皆以咸阳为准。
  展陈的石权,上面有铭文,其功能是每两年用来校准地方秤砣用的,这是秦统一全国度量衡的物证。
  自1959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管会对咸阳城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发掘。经考古勘探推断,秦咸阳城东西长约7220米,南北宽约6700米。整座秦咸阳城以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办为中心,发掘面积15168平方米,现存面积20平方千米。在其中部偏北处是秦时期所修筑的宫殿遗址,四周有夯土宫墙,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建筑中有历史上著名的仿六国宫室建筑。而在其西南部则有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市场,东边是王室或皇室使用的池苑风景区,兰池和兰池宫。秦咸阳城遗址的三大功能区分别为宫殿与官署区、城郭区、陵与墓葬区,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河流湖泊、台塬等自然环境,将之分隔并形成防卫设施。
  为了究明秦咸阳宫遗址文化内涵,1973年到1982年,在遗址内共发掘出土3座宫殿建筑基址,清理了第四号宫殿建筑基址。
  咸阳城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今咸阳市窑店镇牛羊村以北约200米的咸阳原上,遗址被牛羊沟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勘探表明,一号殿址平面呈“凹”字形,建筑为战国时代流行的高台建筑,至今仍有6米高。建筑原分为三层,以夯土台为中心,顶层为主体宫殿,下方营建大小宫室,在最底下一层还建有一周回廊。不同宫室内出土有不同功能的遗物,例如在宫室南部西侧的四间宫室中出土有壁画残片,以及陶纺轮,据推测可能是当年宫嫔的居室;最东边的宫室里面则有取暖的壁炉及大型陶制地漏与排水管,推测应为浴室,在靠近浴室的一角还有贮存食物的窖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