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3版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路径研究
周 萍
    革命文化是战争时期特有的文化底色,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鲜明的时代印记。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不同时代的文明积淀而成。中华文明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价值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证明,更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载体。未来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三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由此说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仅要上升到文明高度,更要考虑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只有强化了文明这一高级的人类发展形态,才能在国际上有更大的信服力,获得更多的价值认同感。
  中华文明的文化意蕴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不同时代的文明积淀而成。经过历史的沉淀,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形成了更加固定的、成熟的、高级的形态,可以反映当前社会状态,便是中华文明。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内涵深刻,按照时间顺序,其最初形态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意蕴悠远,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以礼为代表的文化深刻烙印在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周礼·春官·肆师》有言:“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荀子曰:“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文化传到日本,日本深得其精髓。在广袤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除广为人知的礼文化,还有诸多文化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描述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廉,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契合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道德认同,最终形成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了诸多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渊源、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革命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革命文化是战争时期特有的文化底色,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文明的进步发展总是离不开特定时期的文化记忆,而革命文化所携带的红色基因无疑成为一个时期的灵魂。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中国革命文化,有利于做到“三个务必”,有利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