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路径研究
和平的中国形象。三是在传播方式上,加强对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影像等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的应用度与广度。四是在传播效果上,以用户视角作为反馈的依据,通过分类采集符合不同用户的语言习惯、思维惯性的方式,建立分类分时传播机制,改善传播质效。
3、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推进文化外交,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被赋予时代意义,因其文明多样性而存在,不同文明交融发展,也是祈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文化的和合作用,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因此,各种因意识形态、国家制度和历史发展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对抗、抵制甚至诋毁,都是肆意破坏人类文明进程的行为,为历史发展所不容。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始终与其他文明之间保持着互融互通的关系。其中,“文明互鉴论”旨在构建一个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意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共商是原则,共建是过程,共享是目的,将参与文明互鉴的国家都纳入责任共同体,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异曲同工,以此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又能推动其他文明的国际传播,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华文明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爆发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2)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时代,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力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作为文明的向度,是否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取决于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效果。长期以来,国际传播格局被西方操控和垄断,广大新兴国家并不占据国际传播的优势。尤其面对西方黑恶势力的舆论捏造和打压,中华文明想要走出去,面向世界,必须要打破这种垄断格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加大文化贸易投资,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造一个有利的文化发展空间,为中华文明的接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传播环境。
小 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用中国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华文明,挖掘文化基因,晕染文化底蕴,以革命文化刀刃向内实现自我革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前行,多措并举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新风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明互鉴的首要条件;其次,以蓬勃健康向上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市场化竞争,丰富文化内容与形式,是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手段;最后,要打破国际传播壁垒,通过多主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运用智能媒体技术拓宽国际传播的平台和方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影响力,方能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吸引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贾钢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核心要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7):1-7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页。
[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7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28(001)。
[7]凌海青:《中华文明赋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载《民族学刊》,2022(10):20-27页。
[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8/content_5692807.htm?eqid=ab03ca1d0009f0c0000000036468d7c3,2022-5-28。
[9]包萨仁娜:《国际传播新征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议题》,载《对外传播》,2022(11):62-67页。
作者简介
周 萍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与基层治理
3、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推进文化外交,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被赋予时代意义,因其文明多样性而存在,不同文明交融发展,也是祈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文化的和合作用,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因此,各种因意识形态、国家制度和历史发展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对抗、抵制甚至诋毁,都是肆意破坏人类文明进程的行为,为历史发展所不容。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始终与其他文明之间保持着互融互通的关系。其中,“文明互鉴论”旨在构建一个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意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共商是原则,共建是过程,共享是目的,将参与文明互鉴的国家都纳入责任共同体,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异曲同工,以此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又能推动其他文明的国际传播,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华文明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爆发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2)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时代,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力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作为文明的向度,是否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取决于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效果。长期以来,国际传播格局被西方操控和垄断,广大新兴国家并不占据国际传播的优势。尤其面对西方黑恶势力的舆论捏造和打压,中华文明想要走出去,面向世界,必须要打破这种垄断格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加大文化贸易投资,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造一个有利的文化发展空间,为中华文明的接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传播环境。
小 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用中国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华文明,挖掘文化基因,晕染文化底蕴,以革命文化刀刃向内实现自我革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前行,多措并举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新风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明互鉴的首要条件;其次,以蓬勃健康向上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市场化竞争,丰富文化内容与形式,是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手段;最后,要打破国际传播壁垒,通过多主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运用智能媒体技术拓宽国际传播的平台和方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影响力,方能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吸引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贾钢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核心要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7):1-7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页。
[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7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28(001)。
[7]凌海青:《中华文明赋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载《民族学刊》,2022(10):20-27页。
[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8/content_5692807.htm?eqid=ab03ca1d0009f0c0000000036468d7c3,2022-5-28。
[9]包萨仁娜:《国际传播新征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议题》,载《对外传播》,2022(11):62-67页。
作者简介
周 萍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与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