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7版
涉农高职院校育训赋能乡村振兴创新与实践
社会的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
  目前,学校与陕西府谷县、定边县、彬州市、杨凌示范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地探索实施“培训+乡村振兴”整县推进行动,通过三产融合培训,府谷海红果、黄米、湖羊,定边县荞麦、马铃薯、辣椒等已形成品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与城乡发展结合,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城乡融合系统性强、覆盖面广,而说到底人的提升才能加速城乡融合步伐。如何提升人?培训是关键。近年来,学校为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培养了一批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基层干部和高素质农民。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把提升城镇建设能力付诸高端,通过开设基层课堂、技术指导,让城镇人口掌握技能,从而带动城乡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与乡村振兴结合,构建乡村振兴“智库”。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学校不断探索办学新模式,建立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先后与贫困地区结成帮扶对子,在杨凌王上村等十多个村子设立乡村振兴专家工作室,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从农产品加工到乡村休闲游,从产业规划到组织能力提升,为群众送技术、送服务、送希望。
  (四)“五化五同步”,创新培训新体系
  通过“三进三结合”,推动培训“精准化、全息化、国际化、公益化、持证化”的五化培训体系,助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同步发展。
  一是精准化,以需求为导向,培训前期结合实际进行系统调研摸底,分析调研结果,定制课程菜单。二是全息化,开放式办学理念,多个主流平台同步直播,传播力强、受众者广。三是国际化,特聘外国专家线上授课并实时互动,学员通过学习先进技术,寻找差距,开拓思维。四持证化,凡参加者即有机会获得双证书(培训证和技术职称证),探索学分互换、学时互认。五是公益化,学校坚持公益化办学理念,把公益化培训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助力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五)跟踪服务,关注学员终身发展。
  学校形成并扎实推动“1+一生”和“3+一生”服务机制,对于在校进行学历教育的学员实施“3+一生”服务、对于参加过培育的学员实施“1+一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创新“培育+学历”教育新模式,将培育与学历进行有效衔接,做好学员终身教育服务工作。学校近1000名师资团队成为所有学员的“智囊团”,专家团常年答疑解惑,目前班级群已经成为学员良好的学习及沟通平台,持续对所有已毕业学员进行终身教育服务。
  结 语
  学校始终积极践行育训结合的法定职责,创新培育模式,突出党建引领,注重实效,为基层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理念思路上对“三农”工作者有所启发,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具体实践。“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为遵循,不断构建学习型社会新平台,创新拓宽全民终身教育学习新路径,引领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提供“杨职方案”,贡献杨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媛媛:《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7):245-247+256页。
  [2]本刊通讯员:《加强农业新型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载《内江科技》,2023(08):2页。
  [3]李英:《培育农业农村人才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载《基层农技推广》,2023(07):132-134页。
  [4]郭金梅:《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路径》,载《河北职业教育》,2023(02):10-14页。
  [5]金萍女、戎成:《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构建与推进路径》,载《教育与职业》,2022(22):18-25页。
  作者简介
  胡俊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
  黄 璞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院长、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管理、乡村振兴研究
  王 灿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办公室副主任、馆员,研究方向为职业继续教育管理与教育
  吴 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科研管理、学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