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3版
唐芳:被藤编改变的人生
    位于黄官镇非遗文化产业园的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厂房

小时候的记忆里,却没有丝毫关于藤编的印象。原来,当地只有黄官镇的村民们掌握藤编技艺。而在1990年代之前,陈凌凯出生的水井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藤编为副业。
  汉中山区野青藤资源丰富。据古籍所载,汉中藤编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甚至还是一种奇特的生产乃至战争器材。《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中有“藤甲军”的记载,“藤甲”就是用青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古代汉中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川”等较为多见,并有因“盛产藤条得名”的记载。
  在唐芳第一次通过陈凌凯知晓藤编的时候,陈家的这项家传技艺已经传到了陈凌凯的父亲陈良顺手中。
  陈良顺15岁跟随父亲陈太坤学习藤编技术的时候,正是汉中藤编家具在城乡间最流行的年代。其时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竞争的是成品款式与编织图案的出新程度,这样的市场氛围最能让心灵手巧之人脱颖而出。陈良顺18岁时,已经熟练掌握藤编产品骨架制作和编织技术,他做出的家具和家用品在市场上深受欢迎。
  1980年代,陈良顺大部分时间上山采青藤,回家后水煮、剥皮、漂白,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市场的需求,编成座椅、躺椅、六棱八仙桌、屏风、书架、盘、筐、篮、提箱、果盒等制品。那些年,人们对编织图案也有所要求,譬如木瓜心、米字格、菱形格、菊花、寿桃、日月同辉、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等。良顺公司的二楼展厅里,收藏着几把最能代表1980年代流行编织图案的藤编座椅和沙发。这些藏品工艺精湛,陈良顺只舍得给汉中市博物馆赠送了一把座椅。这些藏品,显然记录着陈良顺职业生涯最美好的时光。
  陈凌凯从小到大,亲眼目睹了父亲从骑着自行车拉着藤编制品到市区,到开着三轮车拉到邻县,再到开着小型农用车一早一晚避开交警拉到邻省去售卖的过程。但到了1990年代后期,新式家具占据市场,汉中传统藤编制品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藤编市场日渐式微,年轻人顺应时代外出打工,藤编技艺逐渐无人问津。
  但是,陈良顺却坚持下来,独守着这门技艺。这一坚守,便守住了市场。2003年,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启动,国家政策有了倾向性。市场也开始分级,一些客户群体开始将理念回归到对环保、自然与传统技艺的需求中来,扛过艰难时光的陈良顺迎来转机。
  随着市场对藤编家具和日用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陈良顺联合十多位村民一起创业。2007年,陈良顺成立了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随后又注册成立了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将附近掌握藤编技艺的老人与愿意学技术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独守技艺的那些年间,陈良顺发现南方藤编技艺推陈出新的速度非常快,于是到云南、浙江学习新技术,眼界大开。良顺公司的一部分产品开始采用东南亚的进口藤条,部分工序采用机器加工。技术创新也带动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