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0版
2023年青海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究
96.2%,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8.8%,较上年分别提高1.7、1.4、3.1个百分点。
  (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品牌成就斐然
  一是2023年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115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突破1.5亿亩,66种农畜产品入驻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
  二是新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农业产业强镇3家,新认定10个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全省农民合作社超过1.7万个、家庭农场超过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21个。
  三是持续打造推介“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区域公用品牌,在16个大中城市及援青省市建立青海特色农畜产品专供基地、体验店及窗口26家,建成“青海馆”“茶马互市”产业链数字化等线上交易平台,全年输出大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168.2亿元。
  四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种业振兴步伐,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推广主导品种86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18%,引导盘活1067宗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和餐饮民宿等新业态产业,品牌效应明显,成就斐然。
  另外,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着力打造文明实践、基层文化、文化活动、精神文明等“四个阵地”,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的良好社会风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行动、厕所革命行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村庄清洁行动等“四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培育方面,推行农村优秀人才助力、驻村工作队助力、大中专毕业生助力、本土人才助力、返乡创业人员助力等“五大助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阿河滩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主要亮点
  (一)资源禀赋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还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阿河滩村紧紧抓住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特别是依托中国地质大学近十来年的科考调查和精耕细作成果,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挖掘出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地质结构等多种资源优势,使阿河滩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一夜名声鹊起,并打造成全省第一个地质文化村、黄河沿线第一个地质文化村、全国少数民族聚居村中的第一个地质文化村。与此同时,2021年阿河滩村被确定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点;2022年8月12日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旅游村;2023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AAA级旅游风景区。
  (二)基本情况
  阿河滩村位于化隆县城东南侧,距离甘都镇政府2公里处,平均海拔1980米,距省会西宁约160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千米。阿河滩村南临黄河,与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相隔河相望,北接临平公路,西毗甘都镇关巴村。现有254户共1167余人(常住人口为157户589人),辖2个社,耕地面积688亩,属纯撒拉族聚居村,是中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果用三个字全方位介绍地质文化村,便概括为“红、黄、古”。“红”代表丹霞、“黄”代表黄河文明、“古”代表宋代的千年古城。八百多年的古树和千年古村、七百多年古寺以及古老神泉等,被誉为阿河滩村“四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集汉、藏、伊斯兰风格于一体阿河滩清真寺。另外还有瑰丽纷呈的传统撒拉族“女儿绣”(青绣),独具特色的化隆拉面及撒拉族美食;古朴原始的撒拉族“庄廓”及民俗文化;丰盛诱人的“撒拉宴”等。据考古发掘,阿河滩古城遗址中有烽火台、大型碌碡、战壕。古墓中也曾挖掘出彩陶、青铜器等文物,虽然部分已成残垣,但依然保有痕迹。
  一百八十万年来,黄河在这里奔流不息,经历多期气候变化与构造抬升,在两岸形成多级河流阶地。这里有着蜿蜒曲折、引人驻足的黄河河曲;“色若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由黄河古砾石层溢流而出的山泉水;黄河河滩上有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黄河石”;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出土有两千六百年前的卡约文化遗存,颇具历史价值的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城遗址;根深叶茂、苍劲有力的八百多岁空心古榆树,等等。有很多亮点和地域名片,与周边的村落相比,文化色彩突出,优势明显。
  (三)主要名牌和优势
  1、阿河滩清真寺。照壁正对牌坊式寺门,木结构的牌坊高6米,风格独特,气势辉宏。寺门上方横书有“念、礼、斋、课、朝”五字,为伊斯兰教五大功课。该寺特殊之处在于将汉、藏民族与伊斯兰教特征、建筑、文化三合为一,门口的照壁、唤醒楼上的龙雕是汉族常有建筑,大殿顶端的宝瓶是藏文化元素,却与清真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该寺始建于1323年,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保持了鲜明的古代汉藏宫殿或寺庙特点。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撒拉族“女儿绣”。由阿河滩村人创办的化隆山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青海省乡村旅振兴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