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3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项程飞 吴志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研究”(项目编号:22VSZ088)
◎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GXSZ13YB)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耕耘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与乡村文化振兴血脉相连,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乡村文化振兴的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的语境,从思想、时间及空间三个维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以文化赋能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以机制创新发挥富民利民惠民工程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功能,以多元链接强化多元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以城乡融合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城乡文化要素互动,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维度的概念,是着眼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多维度战略方针。就乡村振兴的进一步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土文化业态丰富发展。”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设提供了思路,确保在本土特色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有助于中国在交织激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筑牢思想之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乡村文化振兴民族性语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财富是保障乡土本色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振兴以国家制度层面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符合民族性语境。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乡土文化,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与乡土乡愁,作为之间的润滑剂与粘合剂,链接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以传统的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文化“反哺”文化,符合民族区域性发展要求,具有明确的现实导向与价值诉求,赋予文化自信建设坚实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乡村文化振兴人民性价值
  乡村生活生产均打上了人民的烙印,乡村文化是人民所创造的,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依靠人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乡村人民的生产活动史也是乡村文化的创造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乡村人民群众所创造并参与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也就没有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没有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
  人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链接主体。文化被创造出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