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6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农民群众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态度和观点直接决定乡村文化建设的成败。

推进文化产业创新,赋能文化产业振兴,比如“云游敦煌”线上总访问量远远超过敦煌莫高窟的年接待量等,通过全息投影等技术使得传统文化再现,打造数字化空间,通过直播方式云打卡传统景区,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3、多元链接:强化多元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8]一方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功能,不断用党最新的理论成果引导农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阐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尽力做好中华优秀传承与发展工作。
  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的创造主体、链接主体和需求主体。农民群众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态度和观点直接决定乡村文化建设的成败。一方面,要激活农民主体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强化农民群众在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农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意识。通过政府引导,技术平台支持等方式唤起农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鼓励农民群众运用新媒体平台拍摄短视频进行乡土文化传播,在拍摄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巩固农民群众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4、城乡融合: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城乡文化要素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9]
  首先,重新审视乡村文化价值。把握好乡村文化具有独特价值的基本位,是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要素交流的前提。
  其次,实现城乡文化互补互鉴,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融合进国家发展大局。一方面要在乡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保留农村乡土味道。另一方面,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城市的人才和资金要素向乡村流动,使得乡村既具有传统型价值又具有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最后,打造城乡公共文化交往空间。公共空间作为文化交流载体,可以满足社会交往的政治性,经济性和文化性需求。构建公共文化交互空间提供了文化交往的现实平台,通过在城市空间内搭建乡村民俗文化小镇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场地保障,有效激活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经济附加性,吸引乡村外的人群投入进乡村文化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载《人民日报》,2023-10-09(001)。
  [3][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人民日报》,2023-06-03(0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页。
  [7]路新华:《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载《农业经济》,2022(08):54-56页。
  [8][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85+45页。
  作者简介
  项程飞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吴志敏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治理与当代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