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医药文化重塑助推瑶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山,吃尽一山过一山”就是他们的生活形态。居山和游耕成为塑造和形成瑶族医药文化的社会基础。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族医药知识长期以来只能通过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很少能著书立说,寻找瑶族先民从事的医疗活动仅能从一些史料中寻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提到瑶族“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岭南纪蛮》有“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都有奇效”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资料、论文、著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瑶医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医药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瑶医学》《中国瑶药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等瑶医药论著、调查报告,充分挖掘了瑶族医药的大量秘验方。可见,瑶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所必需的技能而存在。同时,又有着极其广泛的民众思想内涵和生产生活实践基础,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科学文化体系。
(二)金秀瑶族医药文化现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金秀瑶族医药得到高度重视,在政府支持下取得了快速发展。金秀县有瑶医师承人员400多名、瑶医个体诊所26家,建设了具有40多家摊点的瑶药特色街。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充分发扬金秀县良好的生态养生环境和瑶医药养生保健的独特优势,打造全国大瑶山瑶医药健康长寿品牌,建成国家级示范性瑶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和全国瑶医药人才培训基地,重点打造生态长寿宜居瑶医药健康文化养生园。
2021年颁布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发展条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瑶医医师资格并进行执业注册后,才能进行瑶医医疗活动,并实行瑶医药传承人制度,鼓励、支持瑶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全县瑶医药人才队伍发展态势良好。瑶族传统针灸、拔罐等技术覆盖全部乡镇,为群众提供了安全、方便、价廉的瑶医药服务。政府部门大力引导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共同作用,使得金秀县瑶医药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瑶医群体逐步成为现代医疗体系和康养市场的重要主体。
金秀瑶族自治县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瑶医药资源,将瑶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重点工作。按照“山上种药,山下制药,山中康养”的发展思路,实施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研发生产瑶药产品、提供瑶医诊疗服务、开发康养旅游等措施,因地制宜打造集瑶医药产业发展、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实现瑶族医药文化传承、瑶医药加工产业壮大。
瑶族医药文化重塑与瑶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
(一)瑶族医药文化重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瑶族医药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瑶民认为,风、气、虫、毒、饮食、外伤以及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如甲诊、掌诊、耳诊等。在治疗上除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等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药物灸、针挑、捶击、滚蛋等。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习医者必懂药,识药者必会医。所以,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瑶医常用的瑶药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共104种瑶族道地药材。除了重视疾病的治疗,瑶医在预防医学方面也有着深入研究。为防止疾病传染,瑶民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在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中。如瑶民喜欢喝茶,这对防病治病是有着极大作用的;每年三月至五月,将植物叶捣碎取汁后与糯米粉、糖混合制成粑粑进行食用,吃药粑对于祛除蛔虫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在红白喜事聚餐场合,用芭蕉叶当碗,木枝代筷,避免疾病传染;对于死去的人进行火葬,以预防病毒传播,彻底消灭传染源,保护大家健康等。
对瑶医药文化的深入挖掘重塑,能更加生动地展示瑶族的生产方式、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彰显瑶族医药文化的魅力,增进瑶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使得乡村振兴具有更为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乡村发展聚集文化潜能。同时,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产地,立足瑶族山多林密的资源禀赋,瑶族医药文化重塑对探索瑶族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用好山林资源,可以推动瑶药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瑶族医药文化,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文旅产业;促进瑶族医药文化与乡村发展有机融合,推动乡村各项产业发展壮大,使瑶民能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二)瑶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利于瑶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要义,没有乡村文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族医药知识长期以来只能通过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很少能著书立说,寻找瑶族先民从事的医疗活动仅能从一些史料中寻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提到瑶族“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岭南纪蛮》有“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都有奇效”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资料、论文、著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瑶医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医药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瑶医学》《中国瑶药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等瑶医药论著、调查报告,充分挖掘了瑶族医药的大量秘验方。可见,瑶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所必需的技能而存在。同时,又有着极其广泛的民众思想内涵和生产生活实践基础,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科学文化体系。
(二)金秀瑶族医药文化现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金秀瑶族医药得到高度重视,在政府支持下取得了快速发展。金秀县有瑶医师承人员400多名、瑶医个体诊所26家,建设了具有40多家摊点的瑶药特色街。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充分发扬金秀县良好的生态养生环境和瑶医药养生保健的独特优势,打造全国大瑶山瑶医药健康长寿品牌,建成国家级示范性瑶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和全国瑶医药人才培训基地,重点打造生态长寿宜居瑶医药健康文化养生园。
2021年颁布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发展条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瑶医医师资格并进行执业注册后,才能进行瑶医医疗活动,并实行瑶医药传承人制度,鼓励、支持瑶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全县瑶医药人才队伍发展态势良好。瑶族传统针灸、拔罐等技术覆盖全部乡镇,为群众提供了安全、方便、价廉的瑶医药服务。政府部门大力引导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共同作用,使得金秀县瑶医药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瑶医群体逐步成为现代医疗体系和康养市场的重要主体。
金秀瑶族自治县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瑶医药资源,将瑶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重点工作。按照“山上种药,山下制药,山中康养”的发展思路,实施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研发生产瑶药产品、提供瑶医诊疗服务、开发康养旅游等措施,因地制宜打造集瑶医药产业发展、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实现瑶族医药文化传承、瑶医药加工产业壮大。
瑶族医药文化重塑与瑶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
(一)瑶族医药文化重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瑶族医药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瑶民认为,风、气、虫、毒、饮食、外伤以及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如甲诊、掌诊、耳诊等。在治疗上除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等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药物灸、针挑、捶击、滚蛋等。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习医者必懂药,识药者必会医。所以,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瑶医常用的瑶药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共104种瑶族道地药材。除了重视疾病的治疗,瑶医在预防医学方面也有着深入研究。为防止疾病传染,瑶民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在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中。如瑶民喜欢喝茶,这对防病治病是有着极大作用的;每年三月至五月,将植物叶捣碎取汁后与糯米粉、糖混合制成粑粑进行食用,吃药粑对于祛除蛔虫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在红白喜事聚餐场合,用芭蕉叶当碗,木枝代筷,避免疾病传染;对于死去的人进行火葬,以预防病毒传播,彻底消灭传染源,保护大家健康等。
对瑶医药文化的深入挖掘重塑,能更加生动地展示瑶族的生产方式、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彰显瑶族医药文化的魅力,增进瑶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使得乡村振兴具有更为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乡村发展聚集文化潜能。同时,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产地,立足瑶族山多林密的资源禀赋,瑶族医药文化重塑对探索瑶族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用好山林资源,可以推动瑶药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瑶族医药文化,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文旅产业;促进瑶族医药文化与乡村发展有机融合,推动乡村各项产业发展壮大,使瑶民能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二)瑶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利于瑶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要义,没有乡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