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3版
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经验
兴”为总抓手,首创性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和美乡村建设的四川探索之路。
  “四化同步”主要是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发展路径,解决如何实现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城乡融合”主要是破除发展道路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如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五区共兴”主要是缩小四川五大经济区、生态示范区之间发展差距,解决如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四川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创新性实践。自古以来,“县”便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层级,也是目前“省-县-乡”行政区划的治理终端,扮演着地方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角色。“县域”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划分的重要基本单元,承担着连接城市增长极与乡村欠发达地区的枢纽作用,突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经济特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县域的纽带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四川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存在着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逐步消除这种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协同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和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向农村地区,促进四川广大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效
  四川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乡村产业活力不断迸发,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乡村风貌环境持续改善,推动乡村环境整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等取得明显成效;人文乡村魅力有效展现,通过人才振兴、示范村建设、文化振兴等多方面努力,乡村人才基础不断夯实,乡村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水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实践引领着四川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多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一)乡村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全省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推进粮食生产并取得明显成效,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四川省全面落实田长制,强力推进成都平原和全省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耕地面积净增加50万亩以上,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18.8亿斤,比上年增加16.7亿斤,增长2.4%,再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总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九位。主要的畜禽产品供应稳定充足,生猪出栏量6662.7万头,居全国第一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已经创建了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500余个及产地初加工设施2.2万座;制定促进“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三链同构”方案,培育50个“链主”企业,推动50条产业链发展,全省54个产业强镇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远超县域平均水平。“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着力推进。省政府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促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构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实施长江十年禁捕计划,充分挖掘渔业经济潜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提升水产品自给自足能力。将现代水产养殖确定为渔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川南早虾、鲶鱼、鮰鱼、长吻鮠、鲈鱼、鲟鱼等为代表,推动了名特优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
  (二)乡村风貌环境不断改善
  协同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普及率、公共服务便利度及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高。持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养老、医疗、托幼、防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四川省全面完成2329个村,64.5万户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任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行政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开展,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评数量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第四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化农村空间分区管控,科学划分农村“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种养平衡绿色发展;实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大行动”,全省90.6%的村实现全面消除黑臭水体,90%的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稳步提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