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8版
银发经济在榆林
教师苏世海带着十几名学员打完八段锦,又练太级拳;教学楼里,声乐班在学习“长亭外,古道边”的发声方式;朗诵班在做气息练习。拉丁舞班传出“哒哒哒”的节奏声、音乐教室里传出电子琴声……
  一节课结束后,是新学期伊始的升旗仪式。苏世海作为教师代表发表了国旗下讲话:“因为我们热爱老年教育事业,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注定我们的梦想荣誉都与你们连在了一起,你们是幸福的,我们才是快乐的;你们是进步的,我们才是欣慰的;你们是成功的,我们才是优秀的。”
  “感受到我们这里的气氛了吧?每个人脸上都是笑呵呵的。”校长曹柯梦不无得意地说,“老年教育是一种快乐的、有文化的养老方式。老年大学多一个学位,医院就少一个床位。”
  榆林市老年大学于2002年由五位老党员,在无固定场地、无固定经费、无专职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自发创办。目前,现已建成六系(书画摄影系、声乐系、舞蹈系、器乐系、体育系、综合系),开设33个专业,110多个教学班,每学年在校注册学员近3000人次。
  “我们根据老年人身心特征,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简化,降低了难度,制订了大纲,形成了一批适合老年人的相对成熟的课程。同时积极承担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责任,开发国学、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课程,开设‘李棠书法班’和‘雪樵书法班’宣介清末民初榆林本土两位著名书法家。”榆林市老年大学副校长杨扬说。
  “你知道我们学费是多少钱吗?一学期150-200元。”曹柯梦说,“想来的人太多了,我们也不为挣钱,让老人们掏一点钱,不要空挂学位不来上课。”
  为了辐射更多区域,影响更多人,榆林市县两级老年大学指导街道、社区,与便民服务工作结合开办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在人口较集中、条件较好的乡镇、村,或单独或就近联合办老年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训机构等合作办分校、校外教学点,并向财政争取部分资金支持,借社会力量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如今已有县级老年大学12所,分校教学点28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10所,社区(村)级老年学校29所,近千人从事老年教育事业,在校学员近2万人,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已基本成形。
  为了展示转化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果,榆林市老年大学搭建各类平台,在校内利用开学季、毕业季及节日、纪念日举办各类汇报演出、比赛展览,在校外积极推荐学员参加中、省、市、县乃至社区举办的各类公益演出、比赛展览,组织学员走进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公益慰问演出等活动,充分展示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果和精神风采,让社会重新认识老年人。
  一些学有所成的学员,甚至在毕业后实现了“老年再就业”。书法班学员崔晓莉,在毕业后办起了书法培训班;电子琴班学员白银利,毕业后在全国卡西欧电子琴大赛获奖,从出租车司机变成了老年大学教学点的授课老师。摄影班学员闫存吾,毕业后创办摄影工作室……这些老年人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生活,还能更好地面向社会发挥作用,实现新的人生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老年人需求,加强学校引导,开发更多更具文化性、时代性的适老课程,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和积极老龄观同步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也会与本地各行业协会合作开发更具专业性的课程,积极探索开发‘游学养’新模式新课程。”杨扬说。
  问题与对策
  榆林市民政局局长白云国在《榆林市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中称:“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处于较低水平运行状态。”具体而言,有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不补充,机构养老服务发展艰难,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低,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医养结合水平不高,社会参与度不够等问题。白云国表示,养老服务信息化对提升养老服务精准化、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榆林市规划年内启动建设全市智慧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同时,结合榆林市老龄人口结构情况和老年人需求情况,稳步发展,做到可持续、可承受,量力而行,尽量而为。在重点解决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养老服务需求问题的基础上,认真谋划好普惠性养老服务问题,分层分类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确保做到精准施策。
  对于推进银发经济过程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说:“银发经济有其特殊性,属非完全竞争性的经济,需要政府在必要时弥补市场经济机制的不足,一方面,坚守政府保基本、兜底线、普惠性的职能,坚持公平性原则,着力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资源,密织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网。同时,应制定老年用品和服务目录、质量标准,规范和监督市场秩序,推动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