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态观及其时代意蕴
◎新疆政法学院2023年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国法律史》示范课程”(项目编号:KCSZ-2023-012)
孔子的生态观以“仁”为出发点,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孔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应当以一种谦逊和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同时也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只有当人类尊重并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孔子的这种生态观不仅符合当今全球环保理念的主流趋势,也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契合。在当今社会,应以孔子的生态环保智慧为基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儒家智慧。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生态观在儒家学派中具有重要地位。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在孔子的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相互尊重、相互依赖,两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孔子主张人类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同时,要关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连,自然是宇宙的根本,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摇篮,人类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自然。孔子的生态观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有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保持生态平衡,确保自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现代社会,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因此,探讨孔子的生态观及其时代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不能盲目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认识到,如果我们破坏了自然,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应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承担保护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生态观构建
(一)“仁而爱人”到“仁而爱物”
《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2]孔子之“仁”代表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而强调,“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这意味着,处理社会关系要懂得去爱那些值得爱的人,同时要有能力分辨出那些不值得爱的人,从而保持距离。这体现出一种明智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智慧。[4]在孔子的观念里,哪些人是值得去爱的呢?孔子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这里的“孝悌”指的是对父母和兄长的尊敬与孝敬。亦即爱的起点应该从自己的家人开始,由内而外地延伸。在家庭中,只有先对父母尽孝,对兄长尊敬,这才是践行“仁”的根本。[6]在此基础上,孔子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7]故而还将这种爱推广到社会中,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孔子所提倡的“仁”与“爱”并非无条件的溺爱,而是在爱的同时,要讲求原则。《论语·颜渊》中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亦即孔子认为要善于分辨善恶,对那些品行不端、为恶一方的人,要有能力拒绝和抵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天人合一”到生态保护
孔子的仁爱思想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人与
孔子的生态观以“仁”为出发点,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孔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应当以一种谦逊和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同时也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只有当人类尊重并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孔子的这种生态观不仅符合当今全球环保理念的主流趋势,也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契合。在当今社会,应以孔子的生态环保智慧为基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儒家智慧。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生态观在儒家学派中具有重要地位。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在孔子的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相互尊重、相互依赖,两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孔子主张人类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同时,要关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连,自然是宇宙的根本,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摇篮,人类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自然。孔子的生态观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有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保持生态平衡,确保自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现代社会,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因此,探讨孔子的生态观及其时代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不能盲目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认识到,如果我们破坏了自然,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应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承担保护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生态观构建
(一)“仁而爱人”到“仁而爱物”
《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2]孔子之“仁”代表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而强调,“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这意味着,处理社会关系要懂得去爱那些值得爱的人,同时要有能力分辨出那些不值得爱的人,从而保持距离。这体现出一种明智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智慧。[4]在孔子的观念里,哪些人是值得去爱的呢?孔子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这里的“孝悌”指的是对父母和兄长的尊敬与孝敬。亦即爱的起点应该从自己的家人开始,由内而外地延伸。在家庭中,只有先对父母尽孝,对兄长尊敬,这才是践行“仁”的根本。[6]在此基础上,孔子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7]故而还将这种爱推广到社会中,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孔子所提倡的“仁”与“爱”并非无条件的溺爱,而是在爱的同时,要讲求原则。《论语·颜渊》中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亦即孔子认为要善于分辨善恶,对那些品行不端、为恶一方的人,要有能力拒绝和抵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天人合一”到生态保护
孔子的仁爱思想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