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值,30%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数字经济增加值,40%的服务贸易额,50%的世界500强企业,60%的汽车产量,70%的跨境电商交易量,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江新区围绕创新引领发展,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道路,以产业深度转型加大新产品供给,新技术应用提升生产效率、资源要素创新配置优化生产力质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产业能级、产业创新、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截至2023年底,两江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200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达1.3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全市第一,全链条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基本构建。
(一)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两江新区围绕做好“传统”与“新兴”产业间的“守”与“创”,通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提升行动,在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做文章,全面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两江新区直管区汽车产业占全市40%;产量116万辆、占全市5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73%。2020年以来,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累计增长超13倍,燃油车智能网联化率翻两番,单车价值提升30%。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作为重庆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两江新区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三大产业方向,着力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加快提升产业质效。2023年,新区直管区电子产业产值稳定在1500亿元以上,占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8.1%,不断提升成渝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强大动能。
(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两江新区加速布局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两江新区加速打造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化学制剂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中药、新服务、新医疗三大新兴产业。目前,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增长态势显著,产业规模突破百亿,集聚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类企业近300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6家。高端装备方面,两江新区已形成以中船重工海装风电等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以发那科、ABB为代表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以三一重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以中车长客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发展形成良好态势;新材料方面,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关键材料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上的重大需求,瞄准战略前沿和产业实际,大力发展交通运载关键材料、电子信息关键材料等,引育了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构建了一批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
(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两江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两江新区瞄准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提前布局发展11个高成长细分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星”产业集群,包括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Web3产业、智能家居、绿色低碳、虚拟现实、未来通信、AI及机器人、生命科学、区块链、类脑智能。同时,两江新区加紧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前布局6G产业。作为西部首个行业跨云跨网跨算力的共享计划,将让企业和创新主体像使用水电一样便捷地使用算力,解决智算资源短缺难题,打造按需匹配、动态部署、超低时延、分时计费的一体化算力供给体系,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
两江新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做法
国家级新区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全国具有技术革命性突破能力强、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强、改革创新能力强等突出特点,具备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出优势。
(一)以科创产业深度融合为关键积蓄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速
两江新区是重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产业创新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一方面,两江新区找准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格局。先后引进了北大博雅正链、国家工信安全中心西部中心、大陆集团软件与系统开发中心、苏州医工所、丰鸟无人机研究院等多个重点项目,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同时,两江新区还在加快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科创+产业”深度融合
两江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目前已建成70多个国际研发平台,与华为、赣锋锂电等巨头达成深度合作,推出了七合一超级电驱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此外,为让“科创+产业”真正融合起来,两江新区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政策包”,建立“债权+股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在债权融资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拓宽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江新区围绕创新引领发展,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道路,以产业深度转型加大新产品供给,新技术应用提升生产效率、资源要素创新配置优化生产力质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产业能级、产业创新、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截至2023年底,两江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200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达1.3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全市第一,全链条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基本构建。
(一)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两江新区围绕做好“传统”与“新兴”产业间的“守”与“创”,通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提升行动,在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做文章,全面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两江新区直管区汽车产业占全市40%;产量116万辆、占全市5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73%。2020年以来,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累计增长超13倍,燃油车智能网联化率翻两番,单车价值提升30%。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作为重庆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两江新区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三大产业方向,着力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加快提升产业质效。2023年,新区直管区电子产业产值稳定在1500亿元以上,占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8.1%,不断提升成渝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强大动能。
(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两江新区加速布局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两江新区加速打造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化学制剂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中药、新服务、新医疗三大新兴产业。目前,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增长态势显著,产业规模突破百亿,集聚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类企业近300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6家。高端装备方面,两江新区已形成以中船重工海装风电等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以发那科、ABB为代表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以三一重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以中车长客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发展形成良好态势;新材料方面,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关键材料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上的重大需求,瞄准战略前沿和产业实际,大力发展交通运载关键材料、电子信息关键材料等,引育了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构建了一批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
(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两江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两江新区瞄准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提前布局发展11个高成长细分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星”产业集群,包括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Web3产业、智能家居、绿色低碳、虚拟现实、未来通信、AI及机器人、生命科学、区块链、类脑智能。同时,两江新区加紧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前布局6G产业。作为西部首个行业跨云跨网跨算力的共享计划,将让企业和创新主体像使用水电一样便捷地使用算力,解决智算资源短缺难题,打造按需匹配、动态部署、超低时延、分时计费的一体化算力供给体系,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
两江新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做法
国家级新区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全国具有技术革命性突破能力强、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强、改革创新能力强等突出特点,具备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出优势。
(一)以科创产业深度融合为关键积蓄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速
两江新区是重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产业创新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一方面,两江新区找准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格局。先后引进了北大博雅正链、国家工信安全中心西部中心、大陆集团软件与系统开发中心、苏州医工所、丰鸟无人机研究院等多个重点项目,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同时,两江新区还在加快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科创+产业”深度融合
两江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目前已建成70多个国际研发平台,与华为、赣锋锂电等巨头达成深度合作,推出了七合一超级电驱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此外,为让“科创+产业”真正融合起来,两江新区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政策包”,建立“债权+股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在债权融资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