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3版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实践偏差与破解路径
乔 丹 李 黎
    社区治理水平的好坏,关键要看社区党组织的基层引领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建+模式引领黑龙江省社区治理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DJE371)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具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双重逻辑。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党建融合社区治理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焦点。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多要素的耦合,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治理偏差,严重制约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要通过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关注群众“强参与”、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促进社区“再组织化”、创新党建平台等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助推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面临的实践偏差
  在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号召下,各地市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另一方面,社区治理活力、居民满意度、多元主体参与度、社区发展持续性以及社区发展的效率等方面无法突破,社区治理进入“瓶颈期”。
  (一)基层党组织缺位影响社区治理活力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细胞”,社区党组织则是社区治理的“细胞核”。社区治理水平的好坏,关键要看社区党组织的基层引领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目前,部分社区党组织弱化,基层党建缺位,社区治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首先,党组织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党组织普遍设立在社区一级,基层村社尚没有实现党小组的全覆盖。部分社区人数庞多且复杂,党组织传达政策、提供服务耗时多、见效慢。其次,部分社区党组织服务意识不够强烈。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下沉到基层社区,最大限度贴近基层,了解群众切实需求,但是部分社区党组织缺乏党性意识,社区治理脱离基层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居民获得感严重缺失。
  (二)社区服务功能弱化影响社区居民获得感
  “评价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1]社区的首要职能就是服务,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推进,社区居民的组织结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是基层社区治理的新目标。现有的社区运行模式,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基层事务繁冗复杂,传统挨家挨户调查访问、登记在册、统计分析等环节人员消耗大、工作负担重,易受时间、地点等因素限制,居民群众多走路、走弯路情况偶有发生。同时,传统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易出现数据错误、数据丢失等情况,居民群众获得感低下,社区服务功能弱化。
  (三)多元治理主体参与不足影响社区资源配置优化
  社区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在利益尚未重新整合之
  际,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关系比较脆弱,部分居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持怀疑、不配合和不支持的消极态度。”[2]首先,居民是社区人口基数占比最大的群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