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8版
城乡结合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
境交织等问题,延伸党建触角,采取联建、独建等方式建立网格党支部、两新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同时倡导小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物业公司成员双向交叉任职,实现“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社区网格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组织网络全覆盖。例如,朝阳社区以大型小区为中心,辐射商圈、工业园区,建立了3个网格党支部;成立党建联盟领导小组,街道联系社区领导担任组长,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副组长,驻区单位党组织书记、网格党组织书记担任成员,每月召开1次领导小组会议,统筹解决各项工作难题,建立起高效运转的协调推进机制。
  2、细化要素保障
  将新型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城市基层治理年终目标考核,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统筹管理城乡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和其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加强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推动社区工作者专职化建设,社区干部取得社工师证后除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每月给予专业职称补贴。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录50名社区专职网格员,下沉小区开展工作,实现小区事务有人管,群众困难有人帮的新型社区治理人才队伍保障体系。
  3、深化活动开展
  结合禁毒宣传、反诈宣传、疫情防控、森林防灭火等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在社区持续开展“走服引”“五进万家”等活动,全覆盖走访居民,收集解决居民困难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聚焦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党员三先”活动,即社区事务党员先想、党员先议、党员先行,落实亮身份(党员佩戴党徽)、亮承诺(党员承诺上墙)、亮业绩(每季度评比服务标兵)“三亮”制度。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让党支部成为服务群众“工作队”、排忧解困的“应急队”、攻坚克难的“突击队”,促进了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让党员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纽带,夯实新型社区治理党建基础。
  (二)改善治理环境:“软硬件”双提升,拓展新型社区治理深度
  1、实施“硬件”改造提升工程
  针对新型社区城乡环境相互交嵌、城市社区扩建环境复杂的问题(例如清平社区、工矿社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争取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解决社区居民用水、用电、道路出行等问题,改造提升社区污水管网、垃圾库、黑臭水体堰塘等,使新型社区的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2、强化科技助力提升
  持续推进“亮化”“雪亮”“慧眼”三大工程,推进治安复杂场所、交通要道路口和3个二级场镇安装“雪亮工程”监控终端并接入街道综治中心,推进“慧眼工程”。推进智慧化小区建设,不断提升小区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降低社区治理难度。坚持信息化管理,推动社区管理向“智慧型”转变。以服务群众为导向、以推动网格化治理为目的,打造智慧社区云平台。建成综合数据库、一张3D全景地图和网格员管理终端,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单元,并由网格员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
  3、推进“三治融合”
  针对新型社区居民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将社区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要求纳入居规民约,使遵纪守法、文明新风的意识外化为居民的言行,推进居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坚持普法活动为先、普法阵地为线,结合群众衣食住行,见缝插针式开展“法治讲堂进社区”活动。实施“看得见”“记得牢”“践行好”三大工程,形成尊老爱幼、见贤思齐的社区文明风尚。
  (三)强化服务保障:以服务群众为主线,提升新型社区治理温度
  1、统筹多元资源,推进区域化治理
  注重横向联合、纵向联系,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区域联系。主动协调解决驻区企事业单位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邀请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加入社区“大党委”,成立党建工作联席会,使基层党建工作触角不断向社会延伸,给基层组织注入活力,实现“组织共建、队伍共育、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清平社区坚持党建带统战、带群建,将辖区10家驻区单位纳入区域化共联共建大平台,通过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落实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共同推进组织联建、党建联抓、党员联管、服务联动,凝聚成社区党建、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的最大合力。
  2、凝聚社会力量,健全群众参与机制
  积极吸纳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打造新型社区多元治理格局。构建涵盖街道、社区、小区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企业等多元治理主体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协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维护社区公共利益。完善社区居民议事制度,建立月联席会议机制,构建民事民议、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