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0版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佛系心态”探析及引导路径研究
马梓轩

  佛系一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出版的日本女性杂志《Non·no》,而后于2017年底爆红网络,以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及表情包迅速在青年大学生中蔓延,逐渐演变成一种万事随缘、焦虑逃避、求真务实的社会心态表征。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和新媒体的去个人化两个角度探析青年大学生群体“佛系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为如何纾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焦虑情绪,合理引导佛系心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

  自2017年以来,“佛系”一度成为朋友圈的热门话题,作为2018年的十大网络用语,“佛系”一词在青年大学生范围内传播极为广泛。从“丧文化”到“年轻秃顶”,从“中年危机”到“保温杯里泡枸杞”,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青年大学生对生活的调侃。“佛系”一语一经现世,就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谢雪瑜认为佛系心态的产生映射出大学生不求进取的懒惰和懈怠行为,其具体表现为执行力低、持续性差以及安于现状,甚至打着伪鸡血将佛系心态合理化,[1]葛宇宁认为佛系心态是部分青年群体表现出思想上的去理想化、在学习上的丧失进取心、在爱情上较为随意的现象;[2]张志坚认为佛系青年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但大学生群体并非都已佛系;佛系并不是消极,而是青年面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豁达心态。[3]刘体凤认为“旅行青蛙”游戏以佛系养蛙的方式折射出“90后”青年社会孤独感强烈、对现[4]实和虚拟世界的不合理认知的社会心态。 “佛系心态”主要流行于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与其生活境遇深刻共鸣,平日以“佛系青年”自居,或多或少体现了青年大学生的“处世哲学”。
  青年大学生“佛系心态”现实表征
  (一)万事随缘:得过且过的处世哲学
  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当今社会,社会流动放缓,社会阶层晋升渠道缩减,而青年大学生对于通过学习来获得阶层跃迁与物质财富有着较高的心理预期,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配置使得“寒门学子”越来越难有出头之日。胡述宝认为青年阶层固化是社会通病,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是其关键导因,同时阶层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以及旧制度也导致了青年阶层固化现象加深。[5]“草根难逆袭”反映了多数青年人的心声,人情社会作为本土化概念已深入人心,人情关系作为一种交换关系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资源,[6]优势阶层的人脉资源在许多竞争领域中占据优势,那些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靠着自己努力很难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相互竞争,社会不平等的差距日益增大。加之互联网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得阶层固化的观念深入人心,青年大学生不得不忧心于自身不确定的前途与命运,进而产生了挫败感和相对被剥夺感。青年大学生选择得过且过、万事随缘的处世哲学更多是对无力改变现状的妥协。
  (二)焦虑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
  “努力学习要考研、恋爱要送礼物、毕业要找工作,”大学生活好像并不是理想中的“诗和远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