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1版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陕西关中地区城市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局官网(作者自制图表)

心,缺乏区域发展系统观念和协同发展意识,导致区域分治、市场分割、联系松散、相互竞争,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相比,经济规模、区域竞争力、资源聚集能力等都远远落后,协同水平依然较低。经济、人口、产业等资源要素的过度分化加剧了陕西关中地区城市发展失衡的矛盾,以西安为主的中心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强,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等方面遥遥领先,但对于周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以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为代表的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存在协调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最优资源配置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协同发展格局未得到根本实现。
  (一)缺乏统筹布局,核心区域虹吸效应明显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安作为陕西关中地区的核心城市,全市常住人口约1299.59万人,占陕西关中地区常住人口总数的50%左右,城镇化率约为79.49%;铜川全市常住人口约70.5万人,占陕西关中地区常住人口总数的2.7%左右,城镇化率约为64.41%;宝鸡全市常住人口约326.5万人,占陕西关中地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2.7%左右,城镇化率约为58.74%;咸阳市常住人口约416.9万人,占陕西关中地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6.2%左右,城镇化率约为57.1%;渭南全市常住人口约461.9万人,占陕西关中地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7.9%左右,城镇化率约为57.68%;杨凌示范区常住人口约25.45万人,占陕西关中地区常住人口总数的0.98%左右,城镇化率约为68.39%。[4]从数据来看,陕西关中地区城市人口分布、资源聚集和发展规模不平衡不协调,西安持续发挥核心“虹吸效应”,人口资源聚集明显、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咸阳、渭南、宝鸡、杨凌示范区等人口聚集和发展动能不足,与西安相比城市等级差异明显、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城市间协同发展水平较低。
  (二)经济差距明显,产业发展缺乏分工融合
  近年来,西安生产总值占比持续上升,宝鸡、铜川、渭南等地生产总值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扩大,产业衔接、配套等方面出现明显落差,分工融合、有效协接、优势互补、高效运转的区域合作模式尚未形成,仍存在城市间产业分布不均、产业趋同、同类产业之间竞争较为激烈、产业链短、部分产业集中在低端制造、特色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等问题,未完全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例如宝鸡市以工业产业为主,但是部分产业产能过低,转型升级压力大;铜川市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显;各城市间产业专业化分工不够细致、相同产业缺乏联系合作,企业之间技术交流和合作不稳定不长久。
  1、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的核心,经济表现突出。西安市2023年度生产总值达到12013亿元,同比增速为5.8%,约占陕西关中地区其他城市总和的59.53%,远超陕西关中地区其他城市。近年来,西安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6+5+6+1”的产业布局整体体系,产业发展趋向高端智能化、数字产业化、科学统筹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是,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优势产业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
  2、咸阳市2023年度生产总值位居第二,为2776亿元,同比增速为0.7%。自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实施以来,咸阳市始终把创新发展摆在首位,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力制造、无人机、新材料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以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产业协同较少。
  3、宝鸡市2023年度生产总值为2548亿元,同比增速为-5.1%,位居第三。宝鸡市作为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主要依赖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及零配件、机床工具、铁路及石油装备、电子电器等五大产业集群。[6]但宝鸡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省内经济排名有所下滑。
  4、渭南市、铜川市、杨凌示范区经济整体规模较小、生产总值占比较低、发展潜力不足,2023年度生产总值分别是2201亿元、547亿元、161亿元,产业布局聚焦高新技术农业、现代工业、特色服务业体系等,但各地产业承接平台分散、转移能力较弱,次级城市产业承接和疏解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合理配置不足,资源要素缺乏有效流动
  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根据《陕西人才发展报告2023》显示,陕西关中地区人才占全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