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9版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圆梦老区
    康家圪塔村党群服务中心

    陕西光伏扶贫示范工程

  康家圪塔村距清涧县城10公里路程,由原康家圪塔、赵家崖崾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进入红旗沟的第一个村庄,全村共计178户512人,常住人口60户120人。
  五月的陕北骄阳似火,进村的道路平坦开阔,路的一旁种着绿树花卉,走一段就能看到成片的塑料大棚,大棚旁是五兄弟粉条专业合作社;山上的苹果树郁郁葱葱,灰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炫目生辉,半山腰的“陕西光伏扶贫示范工程”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村卫生室旁边还有卫生间和淋浴间,驻村工作队的驻地边整齐地码放着村民们晒干的玉米棒,党群服务中心的广场一角摆着成片的土豆种子、化肥和几辆播种机;一路上碰见的村民都热情地和他们的胡书记打招呼……这便是初识康家圪塔村展现出的静寂、和谐的画面。
  在村委会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村委会班子和几位村民代表,当他们用质朴、浓郁的陕北方言聊起省国资委驻村帮扶十年间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春风满面、自信满满、娓娓道来。
  一直以来,焦家河沿着红旗沟顺流而下,天然地把康家圪塔村的居住区和劳作区分隔两岸,村民跨河劳作十分不便,涨水期稍不留神还会发生意外。2014年,驻村工作队刚在村里落脚,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就给他们反映了焦家河阻隔生活生产区的问题。经过周全考虑,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当地水利部门取得联系,历经一系列的工程测量、地质勘察、方案设计、审批施工,2017年成功让焦家河改道而流,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村民们多年的痛点。在改道后的焦家河上还架起了三座便民桥,方便村民们往来过河。
  康家圪塔村地势平坦宽阔、光照充足,适合发展光伏产业,而光伏发电只需一次性投资即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有助于实现由“一次输血”向“持续造血”转变。于是,驻村工作队说干就干,积极对接国家电网,2014年,扶贫开展的当年就筹资597万元,新建了占地10亩、容量350kW的陕西省第一座村级光伏发电站,村集体每年因此可获得30万元的“阳光收益”,借“光”致富、以“能”发展,为全村公益性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作家路遥曾说,“陕北的冬天是干涸而漫长的”,路遥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清涧人,他熟悉陕北凛冽的寒冬。寒冷而漫长的冬天不适宜农作物生长,而塑料大棚宛如一个恒温箱,能有效地阻挡热量的流失,让植物远离外部气候,在稳定的环境中生长。经过前期的科学论证,驻村工作队2017年筹资1200余万元,修建了50个长80米、宽8米、高3.5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大棚按照“村集体+企业+村民”模式运营,每年村集体收益达到50余万元。
  2024年的1月,清涧异常寒冷,塑料大棚里种植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种神奇的“水果西红柿”,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给数九寒冬的陕北小村庄带来了宝贵的温暖。温室大棚修建使用至今已经六年有余,2024年开春,胡爱军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实地论证调研,并多次与陕西土地建设集团、陕煤集团沟通协调,谋划大棚的升级改造,使其发挥更大的增收富农价值。
  康家圪塔村最大的村情是盐碱地多、适耕土地少,缺乏营养物质的土地,对于传统耕作来说极为不适宜。为了改善土壤质量,解决人多地少问题,驻村工作队先后投入565万元改造盐碱地286亩、坝地118亩,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亩产量、将改造后的耕地分到每家每户等手段和措施,使全村平均每人增加耕地0.28亩,每户仅通过传统种植就可增收1500余元。此外,驻村工作队还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场,坡地种植饲草,以牧促种、以种养牧,加快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实现绿色循环经济。
  在陕北,粉条是不可或缺的食材,更是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