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1版
空巢老人的抑郁状况及干预对策研究
刘 玉 钟 嫄 罗虞鸿 华云峰
    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紧迫且不可忽视的社会焦点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空巢老人社会参与对其抑郁水平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816)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不断加剧,大量空巢家庭出现,空巢老人数量增多。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不仅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影响。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紧迫且不可忽视的社会焦点。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了解空巢老人特点,深入分析空巢老人的抑郁现况,及其社会经济、家庭情感、心理文化、个人等四个方面的成因,并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全面性的干预策略。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的一个社会性问题,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日愈严重的社会问题。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18.7%,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1]老龄化不仅带来高龄化、失能化挑战,更伴随空巢化和少子化等现象的加剧。老年空巢家庭率的快速上升,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截至2015年,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超过50%,在大中城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并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90%。[2]空巢家庭将逐渐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体模式。可以预料,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显,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亦将随之增多。[3]
  空巢老人因子女外出工作或婚姻原因而独居,常常面临孤独、被遗弃的感觉,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相对较高。[4]空巢老人抑郁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普遍性,更在于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抑郁不仅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其身心健康,还可能增加社会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甚至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5]因此,深入研究空巢老人的抑郁现况,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空巢老人的定义及特点
  空巢老人通常指子女因工作、学习等原因离家后,独自或与配偶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6]可分为四种类型:[7]一是无子女无配偶的孤寡老人,这类老人没有子女,也没有配偶,生活中可能面临较大的孤独和困难。二是无子女有配偶同住的老人,虽然没有子女,但老人之间有伴侣相互陪伴,可能相对于孤寡老人而言,孤独感会有所减轻。三是子女在外地的独居或有配偶同住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子女可能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居住在外地,无法常回家照顾父母。四是子女在本地的独居或有配偶同住的老人,尽管子女居住在本地,但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无法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导致父母感受到孤独。其中,前三种情况被称为“绝对空巢老人”,完全缺乏子女的日常陪伴和照顾;第四种情况则被称作“相对空巢老人”,因为尽管子女居住在附近,但老人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