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9版
沂蒙精神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2、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精神
  在战争年代,长期承受内外敌人的压迫,沂蒙地区的民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互相支持,互为依赖,共同战胜困境。这种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军民间的关系中,沂蒙地区的民众联合起来,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政权,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他们在行动上团结一致,在精神层面也保持着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困难时期,他们不仅关注个人利益和自身生活,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存续,激发人们融入集体,团结协作,明智地行动,挑战过去,从而改变生活。[5]互相协助、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这种独特精神彰显出我国自古以来秉持并坚信不疑的“团结和谐”“共创共享”的核心价值观。
  3、忠诚敬业的精神
  在贫困落后的沂蒙山区,人们不屈不挠地在艰难环境中坚守岗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沂蒙山区的人们深知,只有把工作做好,才能改善生活和促进家乡的发展。因此,他们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认真履行职责,刻苦耐劳地工作,始终保持敬业精神。无论工作性质和环境如何,他们始终坚守工作责任,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从不敷衍塞责、偷懒怠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业乐群的精神内涵。在沂蒙山区,人们关心险恶、贫穷、落后的家乡,肩负着抵抗日军、反抗封建势力的责任,他们时刻铭记所处的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忠诚地履行工作任务,为实现美好家园而坚定不移地奋斗。
  4、爱国主义的精神
  沂蒙地区的民众坚定地维护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他们以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沂蒙山区的人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甚至高于一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勇敢地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权益,甚至在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也能够以大局为重,毫不犹豫地舍弃个人利益,坚定地维护国家、民族的团结和利益。沂蒙山区还深藏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山东曲艺、山东民间音乐等,这些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沂蒙精神的形成得益于这些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这些文化的一种弘扬。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困境中的沂蒙人们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寻求应对困境的方法和措施。在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的驱动下,当地人民在物质贫乏的条件下也积极投身于各项工作中,努力实现自身和家乡的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乡村作为我国独特的社会形态,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乡土文化,乡风文化建设应充分展示和发展其内在价值。然而,在现实实践中,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富而不文”矛盾突出
  在某些地域,农村经济的迅速崛起,受到土地流转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富有村民与普通村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从而出现了“富而不文”的现象。在乡村,许多人开始追求豪华的富裕生活,但无法将财富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缺乏社会责任感,再加上乡村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乡村许多孩子只能接受基础教育,缺乏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不具备筛选有害信息的能力。此外,暴富现象和不健康的崇拜、攀比心态,使得乡村道德和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二)传统文化发展落后
  受到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居民等群体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然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却逐渐削弱,导致传统文化在认同感方面存在不足。此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使得许多传统文化形式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再者,在许多乡村地区,文化服务供应不足,文化设施和活动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由于传统文化在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地位边缘化,导致文化服务供应不足,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在乡镇发展规划中,道路设计与建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城乡交通的便捷与顺畅具有直接影响。然而,在某些地区部分乡镇规划所拟定的道路缺乏规律性,有的道路设计存在狭窄、弯曲、视觉盲区等显著问题,甚至有的道路规划与实际环境出现不符。这种规划建设的非规范性不仅造成了公共财力的浪费,而且对市民的出行、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出现道路拥堵的情况。另外,垃圾分类处理是城乡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某些地区垃圾分类建设不规范,许多农民并未充分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对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存在误解,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压力。
  (四)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具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