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8版
南通滨江片区生态资源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见证了南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候船厅、钢质趸船是无数中老年南通人的美好回忆,高耸的吊机见证了南通港与世界上65个国家和地区的密切通航往来。目前,狼山港务公司、集装箱码头公司等沿江企业已大多搬迁,如何还原自然生态景观,又能合理保留沿江既有设施,为打造避免千城一面、具有南通特色的滨江片区提供了挑战和契机。
  南通滨江片区利用生态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五山景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绿化及旅游资源,但是面临整体客流不足问题
  限流前,狼山风景区在小长假和春节期间,能够达到五六万人的日均接待量,2015年启用限流措施后,节假日达到两万人次左右的日均接待量,正常日均接待量在3000人左右,客流总体可观。但五山地区其他景点,如南通植物园、军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客流量相对较少。疫情之后,五山景区客流大幅减少。目前,景区客流量回升缓慢,盘活片区既有优质旅游资源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2、长江虽提供水路交通优势,但交通集聚能力不强
  长江虽然造就了滨江临海的优势,但也把南通与上海、苏南板块在地理上隔开,南通港尚未真正融入以上海港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南通港通州湾港区江海联运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滨江片区是市区交通的末端,在南通港客运班轮停运后,除各企业的物流运输和员工流动,沿江片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并不密切。
  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进一步调整加快步伐
  按照行业前景、企业能力、安全评价、环保评价、政策影响等维度指标,评价现有滨江片区企业,目前仍然存在部分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影响了滨江片区的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压缩了片区内的土地使用指标调剂和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制约了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以及新兴产业发展。
  南通滨江片区生态资源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路径
  滨江片区要积极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生态负债,发展生态经济。沿江港口生产岸线实现有序转移,城市生活、生态功能向长江岸线逐步推进。[3]借鉴上海外滩等发展经验,如何利用优势资源,打造利于长江经济带、面向世界的城市界面是南通滨江片区的首要任务。
  1、发挥滨江片区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彰显滨江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南通的工业辉煌与记忆
  发挥滨江片区生态优势,进一步抓好长江生态保护建设。健全完善滨江片区生态环境维护机制,专人专项,加强沿线环境治理和水源地保护等常态化管养。发掘南通滨江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形成滨江片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打造城市会客厅,打造南通现代化的新地标和新名片,打造五山景区和周边森林融合的文化旅游胜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2、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中重塑产业功能定位
  发挥现有沿江地区的产业优势,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航运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4]积极抢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上海大都市圈功能外溢和苏南、沿江地区产业升级转移机遇,推动与上海、苏南的跨江融合和区域一体。融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等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江海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和重大产能转型升级,布局“一盘棋”全方位推动沿江片区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相关协议,夯实南通沿江科创生态和创新基底。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空间格局,完善与主城区、苏南及上海等周边区域内外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
  明确滨江片区各分段的功能特色、相关配套设施、开发建设要求,强调滨水空间营造与有序规划建设相结合,动静结合,重视方案的可参与性,提供安全、富有特色的活动场所,使市民不仅能够观江赏景,也能体验参与。在城市总规和综合交通规划中对滨江片区进行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滨江片区和主城区的交通便利性,加快现有快速路改造,引入轨道交通,打造主城区与滨江片区的观光线路。加快北沿江高铁通道、崇海复合型过江通道建设,不断推动上海铁路网向南通延伸和辐射,逐步形成多种轨道交通方式全面对接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滨江片区对内对外(苏南、上海等地)交通模式研究,保持与周边地区顺畅的交通联系,使南通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上海1小时经济圈”。合理组织各类交通流线和停车设施,营造有序的交通环境。完善立体步行系统,有机串联城市公共交通和主要活动场所,为行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和富有趣味的步行环境。
  4、深度挖掘融合江海文化和旅游资源,厚植生态底色,提升沿江生态旅游产业
  呼应上海生态廊道建设,共同维护长江北支生态廊道建设。生态廊道构建不应仅局限于景观设计、文化休憩等方面,应该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5]借鉴深圳太子湾邮轮、上海徐汇滨江等案例,南通滨江片区应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历史记忆和滨水区位优势,合理保留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