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榆林文旅之翼
陕北民歌博物馆内陈设
家;省内7个地市的13个民歌节目,122名民歌艺术家;以及全市12县区在群众歌手选拔赛获奖作品中择优推荐的24个民歌节目,240名民歌艺术家。
打造非遗文旅产品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以旅游带动相关“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国际化,这一路径已经成为国际上“非遗”资源大国的流行做法,榆林市显然早早地赶上了这个“时髦”。
榆林将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例如,结合榆林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出了古城墙徒步、非遗文化体验游等旅游线路;依托榆林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民俗节庆游、乡村体验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这些文旅产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榆林的旅游市场,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古老的黄河运输航道中有一个著名的渡口叫“吴堡渡”,自古便有艄公在此撑船,在黄河两岸靠渡客人与货物为生。其历史可上溯至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西渡黄河,并在此地传授农耕知识的年代。作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市文旅局对其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游客可以乘坐羊皮筏子,体验黄河漂流,感受以前黄河两岸居民的辛苦;也可以乘上游览黄河的快艇,一睹黄河的魅力,这种“文化+旅游+体育”的模式,赋予古渡新的使命和价值,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对于赓续黄河文脉、守护和弘扬黄河文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8年,投资1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国内目前内容最丰富、功能最完善、规模最大的专题民歌博物馆,目前设有《千年老根黄土里埋》传统陕北民歌展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建国初期陕北民歌展区、《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等八大板块,现有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相关的珍贵图书、手稿、影音资料等藏品5636件(组),全面展示了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里,展示着榆林小曲、陕北秧歌、唢呐艺术、二人台等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普通博物馆不同的是,陕北民歌博物馆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更是有声的,鲜活的——有30多位民歌手讲解并原唱原生态陕北民歌,带给游客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7月10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的“中博热搜榜”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陕北民歌博物馆入选百强热门博物馆“工美非遗类馆前30”。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走进榆林市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非遗项目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如今,绥德石雕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绥德县从事石雕加工的人员超过1000人。周边区域石料采掘、运输和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全产业链每年可实现创收1.5亿元。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82条“岁时节令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榆林年俗非遗体验之旅”入选。该线路位于榆林市榆阳区、佳县,行程为榆林古城-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镇北台-赤牛坬民俗文化村-大美石窑。
隐匿于群山的佳县赤牛坬村,以其逾八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壮观的陕北窑洞群落吸引着无数游客。该村仅有数百户村民,每年却要接待数十万人游客,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成为榆林一张重要的文旅名片,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村建的赤牛坬民俗博物馆有68个展厅、超过15万件民俗藏品,作家王蒙盛赞其“体量惊人,展陈亲切,真实感人。”赤牛坬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更是开国内之先河,150余名村民以田地为舞台,以生活为剧本,用质朴的表演方式将各种非遗和农耕记忆鲜活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榆林的非遗大有可为,老百姓也喜欢。今年秋天,我们将再次启动秧歌展演的筹备工作,初步设想在时间、项目上进一步优化。”张刚副局长说,“我市还将建设一个国家级非遗馆,占地16亩,建成后又会是榆林非遗和旅游结合的一大亮点。”
家;省内7个地市的13个民歌节目,122名民歌艺术家;以及全市12县区在群众歌手选拔赛获奖作品中择优推荐的24个民歌节目,240名民歌艺术家。
打造非遗文旅产品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以旅游带动相关“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国际化,这一路径已经成为国际上“非遗”资源大国的流行做法,榆林市显然早早地赶上了这个“时髦”。
榆林将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例如,结合榆林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出了古城墙徒步、非遗文化体验游等旅游线路;依托榆林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民俗节庆游、乡村体验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这些文旅产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榆林的旅游市场,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古老的黄河运输航道中有一个著名的渡口叫“吴堡渡”,自古便有艄公在此撑船,在黄河两岸靠渡客人与货物为生。其历史可上溯至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西渡黄河,并在此地传授农耕知识的年代。作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市文旅局对其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游客可以乘坐羊皮筏子,体验黄河漂流,感受以前黄河两岸居民的辛苦;也可以乘上游览黄河的快艇,一睹黄河的魅力,这种“文化+旅游+体育”的模式,赋予古渡新的使命和价值,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对于赓续黄河文脉、守护和弘扬黄河文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8年,投资1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国内目前内容最丰富、功能最完善、规模最大的专题民歌博物馆,目前设有《千年老根黄土里埋》传统陕北民歌展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建国初期陕北民歌展区、《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等八大板块,现有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相关的珍贵图书、手稿、影音资料等藏品5636件(组),全面展示了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里,展示着榆林小曲、陕北秧歌、唢呐艺术、二人台等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普通博物馆不同的是,陕北民歌博物馆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更是有声的,鲜活的——有30多位民歌手讲解并原唱原生态陕北民歌,带给游客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7月10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的“中博热搜榜”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陕北民歌博物馆入选百强热门博物馆“工美非遗类馆前30”。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走进榆林市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非遗项目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如今,绥德石雕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绥德县从事石雕加工的人员超过1000人。周边区域石料采掘、运输和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全产业链每年可实现创收1.5亿元。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82条“岁时节令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榆林年俗非遗体验之旅”入选。该线路位于榆林市榆阳区、佳县,行程为榆林古城-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镇北台-赤牛坬民俗文化村-大美石窑。
隐匿于群山的佳县赤牛坬村,以其逾八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壮观的陕北窑洞群落吸引着无数游客。该村仅有数百户村民,每年却要接待数十万人游客,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成为榆林一张重要的文旅名片,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村建的赤牛坬民俗博物馆有68个展厅、超过15万件民俗藏品,作家王蒙盛赞其“体量惊人,展陈亲切,真实感人。”赤牛坬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更是开国内之先河,150余名村民以田地为舞台,以生活为剧本,用质朴的表演方式将各种非遗和农耕记忆鲜活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榆林的非遗大有可为,老百姓也喜欢。今年秋天,我们将再次启动秧歌展演的筹备工作,初步设想在时间、项目上进一步优化。”张刚副局长说,“我市还将建设一个国家级非遗馆,占地16亩,建成后又会是榆林非遗和旅游结合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