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5版
数字化背景下西藏“沉浸式”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创新路径研究
化睿云
◎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西藏文化传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2CXW02)
◎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新文科理念的西藏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项目编号:JG2023-40)
◎西藏高校人文社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西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21-06)
  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活力,彰显“体验经济”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沉浸式”文旅深刻演进了西藏当地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可克服复杂且恶劣自然地理条件的束缚,幻化出对西藏地域空间和文化精神的向往,从而拓展西藏文旅融合的多模态延伸,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促进西藏沉浸式文旅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数字化技术逐渐嵌入文旅产业的大趋势下,沉浸式文旅新业态迅速崛起。从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沉浸式新业态在逐渐推动文化要素的嵌入式移植与转化,支持文化旅游与文物等单位运用文化资源全面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应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加强公共空间、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等文化空间的“沉浸式”与“互动式”体验服务。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意见中强调,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在线与在场结合的文化新体验。在国家发布的系列政策与战略指导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各地数字化服务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现象级与沉浸式的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
  2024年3月29日,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强调,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要深入数字文化旅游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智慧剧场等数字化项目建设与平台建设,推动全区智慧旅游建设。数字文化旅游工程使西藏文旅体验开始具有不断迭代与流变的时代属性,数字文旅的沉浸式新业态发展也在逐步打破时空与文化边界,通过体验形式的改变,实现文化共享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基于此,从文旅数字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西藏沉浸式文旅融合新业态,对于促进西藏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升级西藏文化旅游新业态与文化传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文旅与“沉浸式”新业态的缘起与特征
  (一)“心流体验”奠定沉浸式文旅的理论基础
  数字化背景下“沉浸式”文旅兴起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最早可追溯到“心流”概念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由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Csikszentmihalyi)教授,提出“心流体验”(flowexperience)理论,米哈里教授对心流理论的讨论,以“幸福”为其理论起点,在《Flow:thePsychologyofOptimalExperience》一书中形容个体内心从无序走向有序,精力全部投注在某件事情或某种活动当中时,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极大愉悦感与充实感,从而沉浸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从而得到幸福感的提升。[1]“心流”理论重点强调个体感官沉浸与心理沉浸的融合。美国博物馆学家斯蒂芬·比特古德(Stephen Bitgood)认为“心流”体验是一种个体主动达成的心理现状,而在文旅体验过程中,人对周围环境会呈现出一种被动的反应。[2]因此,他将在博物馆的展览中沉浸式体验归结为九要素: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