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旅融合的云南实践与探索
钓+康养”的休闲渔业模式,在宁蒗县永宁镇泸沽湖等地加快建设一批“休闲渔业+康养旅游”重大重点项目,构建“垂钓+温泉”的养生、康疗、度假等休闲渔业新业态。创新发展“渔业+旅游”的休闲渔业模式,引导培育休闲渔业旅游消费市场,将休闲渔业基地纳入常规旅游线路,创建精品休闲渔业旅游线路。打造“渔业+餐饮”的休闲渔业模式。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的要求,推进云南特色渔业餐饮开发。发展地方特色水产美食,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如酸木瓜鱼、铜锅鱼、香茅草烤鱼、臭豆腐煮鱼、百香果煮鱼、舂鱼等饮食产品,打造“云南鱼宴”餐饮品牌。举办渔业节庆、论坛、赛事等特色活动。
四是打造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园区和垂钓基地。以渔业园区建设为基础,建成集渔民生活体验、户外拓展、养殖文化展览为一体的休闲文旅服务。依托自然资源和突出特色,围绕农林牧渔、健康养生、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进行战略规划布局,打造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园区。培育休闲垂钓基地,鼓励资源丰富的各市县建设休闲垂钓钓场,提供休闲垂钓、商务垂钓及承办垂钓竞技比赛等服务。通过积极建设休闲垂钓示范基地等基地园区,充分发挥基地园区的带动作用,提高休闲渔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休闲渔业环境。加强休闲渔业基地、渔村等区域水电交通、垃圾污水处理、通信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餐饮、住宿、厕所等服务设施条件,支持建造符合节能环保和渔业资源保护要求的休闲渔船及休闲渔业设施。以提高各级渔政机构执法能力为核心,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保障重大渔政执法任务和日常监管执法的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教育力度,规范休闲渔业参与者的行为,增强环保意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休闲渔业。
六是培育云南特色渔业小镇和美丽渔村。在渔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传承有力、民众积极参与的地区,按照“文化传承、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创建集渔业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三位一体”的休闲渔业特色小镇试点。通过多部门联动机制,制定评估标准,评选推出省市级的休闲渔业特色村镇。鼓励各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渔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渔业特色小镇。融合商业、旅游、渔文化元素,准确定位特色小镇的形象,突出文化特色,展现渔业文化风貌,提供渔文化展示及体验活动,吸引和留住外来游客。加快创建“生态环境优美、休闲特色鲜明、渔业文化浓郁、渔村风情独特”的美丽渔村,支持美丽渔村基础设施建设,并纳入美丽乡村统筹建设。以渔文化为引领,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高品质的主题酒店和民宿、客栈。
七是实施渔民转产转业保障行动。支持传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经营休闲渔业企业优先雇佣转产上岸渔民。鼓励相关市县建设休闲渔业实训基地,建立“专业师资+渔民”的培训服务团队,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退捕渔民,提供职业培训,帮助渔民上岗就业。创新经营体制,鼓励渔民以渔船、资金、技术等作为资本入股组建休闲渔业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休闲渔业组织化、规模化经营,调动合作社渔民的积极性。健全渔民养老保障制度,统筹推进不同渔民群体的养老保障工作,制定转产转业渔民生活补贴办法,确保转产转业渔民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八是制定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休闲渔业相关项目的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休闲渔业,增加休闲渔业财政预算,特别是在土地、环保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将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工程纳入经济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鼓励多渠道融资,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推进并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渔业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融资机构为休闲渔业融资提供方便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设立休闲渔业产业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休闲渔业信贷产品,保障休闲渔业企业运营资金,开发适合的保险产品,加强意外事故善后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雅丹:《休闲渔业发展与管理》,载《世界农业》,2006(1):13-16页。
[2]赵奇蕾、陈桂莹、祁思琼等:《休闲渔业经济研究进展》,载《海洋湖沼通报》,2022,44(04):176-184页。
[3]庞娇、魏来:《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以中国18个产茶省份为例》,载《世界农业》,2018(11):246-253页。
[4]林曦、吴芹瑶、杨江帆:《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载《茶叶科学》,2023,43(05):718-732页。
作者简介
宋 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文化振兴
四是打造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园区和垂钓基地。以渔业园区建设为基础,建成集渔民生活体验、户外拓展、养殖文化展览为一体的休闲文旅服务。依托自然资源和突出特色,围绕农林牧渔、健康养生、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进行战略规划布局,打造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园区。培育休闲垂钓基地,鼓励资源丰富的各市县建设休闲垂钓钓场,提供休闲垂钓、商务垂钓及承办垂钓竞技比赛等服务。通过积极建设休闲垂钓示范基地等基地园区,充分发挥基地园区的带动作用,提高休闲渔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休闲渔业环境。加强休闲渔业基地、渔村等区域水电交通、垃圾污水处理、通信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餐饮、住宿、厕所等服务设施条件,支持建造符合节能环保和渔业资源保护要求的休闲渔船及休闲渔业设施。以提高各级渔政机构执法能力为核心,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保障重大渔政执法任务和日常监管执法的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教育力度,规范休闲渔业参与者的行为,增强环保意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休闲渔业。
六是培育云南特色渔业小镇和美丽渔村。在渔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传承有力、民众积极参与的地区,按照“文化传承、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创建集渔业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三位一体”的休闲渔业特色小镇试点。通过多部门联动机制,制定评估标准,评选推出省市级的休闲渔业特色村镇。鼓励各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渔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渔业特色小镇。融合商业、旅游、渔文化元素,准确定位特色小镇的形象,突出文化特色,展现渔业文化风貌,提供渔文化展示及体验活动,吸引和留住外来游客。加快创建“生态环境优美、休闲特色鲜明、渔业文化浓郁、渔村风情独特”的美丽渔村,支持美丽渔村基础设施建设,并纳入美丽乡村统筹建设。以渔文化为引领,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高品质的主题酒店和民宿、客栈。
七是实施渔民转产转业保障行动。支持传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经营休闲渔业企业优先雇佣转产上岸渔民。鼓励相关市县建设休闲渔业实训基地,建立“专业师资+渔民”的培训服务团队,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退捕渔民,提供职业培训,帮助渔民上岗就业。创新经营体制,鼓励渔民以渔船、资金、技术等作为资本入股组建休闲渔业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休闲渔业组织化、规模化经营,调动合作社渔民的积极性。健全渔民养老保障制度,统筹推进不同渔民群体的养老保障工作,制定转产转业渔民生活补贴办法,确保转产转业渔民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八是制定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休闲渔业相关项目的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休闲渔业,增加休闲渔业财政预算,特别是在土地、环保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将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工程纳入经济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鼓励多渠道融资,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推进并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渔业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融资机构为休闲渔业融资提供方便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设立休闲渔业产业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休闲渔业信贷产品,保障休闲渔业企业运营资金,开发适合的保险产品,加强意外事故善后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雅丹:《休闲渔业发展与管理》,载《世界农业》,2006(1):13-16页。
[2]赵奇蕾、陈桂莹、祁思琼等:《休闲渔业经济研究进展》,载《海洋湖沼通报》,2022,44(04):176-184页。
[3]庞娇、魏来:《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以中国18个产茶省份为例》,载《世界农业》,2018(11):246-253页。
[4]林曦、吴芹瑶、杨江帆:《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载《茶叶科学》,2023,43(05):718-732页。
作者简介
宋 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