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5版
创新实施基础教育“名校+”办学模式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王 纲
    “名校+”办学模式不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旨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重塑教育价值观,让快乐浸润学生心灵,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强烈期盼的创新举措和实践路径。

  “名校+”办学模式不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旨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重塑教育价值观,让快乐浸润学生心灵,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强烈期盼的创新举措和实践路径。“名校+”的生命线在于紧密型一体化共同体,由名校对“+校”的人、财、物、教、管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已经成功实践为一种优质办学模式,并适用于基础教育各学段。“名校+”办学模式紧紧聚焦“+校”的办学质量和内涵提升,迅速成长为新优质学校,迭代生成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新名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名校+”是对教育领域深度改革的再破冰、是对现代学校制度活力的再激发、是对区域学校布局的再优化、是对校际间贯通架构的再重组、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再行动、更是缓解择校热和上好学难问题的智慧选择,已经成为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和亮丽名片。锚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板块,探索实践“名校+”办学模式,深入实施基础教育“名校+”工程,积极推行紧密型办学,加速推进集团化办学,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有效破解校际、城乡、区域、学段、群体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把好学校办在孩子的家门口,让优质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名校+”实践探索
  “名校+”逐步形成了多种紧密型办学模式,即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教育家办学、“名校长+”办学、区域教育共同体等。大量的实践表明,“名校+”源自基层的首创精神,契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强烈期盼,激发学校高质量办学的内生动力,持续催生更多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壮大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规模,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共享名校带来的幸福感。构建了以“名校+”为统领、以“名师+”“名校长+”为引擎的“名校+”工程大格局。“+校”的办学质量、课程质量、育人模式、群众满意度等普遍大幅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即新优质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名校长、名师、名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得到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进一步得到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成长乐趣进一步得到升华。
  “名校+”系统地解决好了三个关键因素,即谁来“+”,“+”谁,怎么“+”。谁来“+”,当然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