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调适路径分析
但由于青年编辑相关知识与经验储备不足,常导致胜任力不足,在工作过程中易感受到较大的心理压力。相关研究[4]发现,编辑选择学历进修的专业无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多仅在于提高学历,增加自身资本,却无法缓解知识不足带来的压力。[13]因此还需要对编辑的再学习能力、价值创新能力和全方位整合能力进行培养,以达到新的胜任力素质要求。
(二)青年编辑身心处于疲劳状态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身份具有特殊性和双重性。根据调研发现,高校科技期刊科班出身的全职编辑较少,大部分编辑是从教学、管理、实验岗位上转岗而来,刚开始阶段对期刊的编辑工作存在不适应现象。部分编辑除承担编校工作外,还可能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编辑工作枯燥而单调,兼顾的教学任务经常被严格评估和考核,源源不断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易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导致职业倦怠。同时科技期刊的来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且多为高水平作品,所要求的编辑质量、学术含量均较高,青年编辑因此养成了严谨认真甚至刻板的工作作风。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普遍面临编辑部人员配备不足现状,编辑每天需要做大量的收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工作,经常集编辑、校对、编务、出版等工作于一身;且科技期刊稿件涉及众多的图表、单位、公式、正斜体、参考文献等,且极易出错,因此编辑在编校出版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要求使编辑在稿件加工过程中,需反复阅读修改,每次发刊都如履薄冰,担心文稿存在问题和疏漏,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大多还要承担日常性行政事务工作,这些繁杂的工作常令青年编辑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放松,精神压力巨大,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
(三)青年编辑人际与行政能力欠缺
青年编辑除了日常和大量稿件打交道外,还要在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多个环节做到服从领导、团结同事、服务作者及读者、与评审专家沟通等,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人际关系。[14]面对评审专家,青年编辑往往需要谨小慎微;面对作者,需要具有十足的耐心和谦虚的态度。[15]青年编辑在稿件的处理过程中经验不足,常会遇到一定的困扰。高校编辑大多属于行政岗位,且高校行政事务繁杂,行政人员处理行政事务过程中,需要识大体、顾大局,理顺各种各样的关系,促进多部门工作合力完成。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以上多方面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令其感到心理上的疲惫,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四)青年编辑身份认同模糊
大部分高校将其主办期刊岗位上的编辑划归为教辅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比较,工资绩效、科研奖励、职称晋升均不占优势。编辑的辛勤劳动大多属于潜隐性劳动,不为公众所知,甚至有其他部门同事误认为编辑工作就是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与同龄的教学、科研岗位教师相比,青年编辑工作大多默默无闻、重复枯燥,且投入相同的劳动精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和经济收入却差异甚远,使编辑易产生不公平感,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度,严重者甚至出现辞职或改行的情况。
(五)青年编辑物质生活匮乏
青年编辑普遍就业较晚,错过了福利分房和低房价时代;同时,青年编辑大多为独生子女,普遍上有四老,下有一小或二小,面临高房价、高物价、高医疗成本和高优质教育成本等多重压力,高校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偏低,这导致青年编辑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与一线的教师进行相比,青年编辑想要创收来增加工资收入很难,而部分教师可通过多上课或校外兼课来增加收入,或者可以通过申报更多的科研项目以此获得更多的科技专项奖励来增加收入;但有关编辑类的科研基金支持项目很少且资助金额较低,青年编辑很难获得相关的科研课题。编辑接受科技出版相关专业培训和参与会议机会均不多,即便有少量的学术会议,往往因为经费紧张或编辑工作繁忙,而放弃参加。[16]青年编辑长期处于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需求上难以满足状态,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培养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建设高素养青年编辑人才队伍的要求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培养一支具备极高职业素养的青年编辑人才队伍才能胜任这一历史重任。[4]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和热情的工作态度。它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和品质。编辑工匠精神是指编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热情和责任心,不断追求卓越、完美和创新,并持续改善工作质量和效率。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这种精神可以帮助编辑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创新想法,并获得职业满足感。
(二)工匠精神引领青年编辑提高职业素养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长期缺乏挑战性、机会和动力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其职业倦怠的发生。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可能造成文稿编排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导致青年编辑队伍流失,严重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的可持
(二)青年编辑身心处于疲劳状态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身份具有特殊性和双重性。根据调研发现,高校科技期刊科班出身的全职编辑较少,大部分编辑是从教学、管理、实验岗位上转岗而来,刚开始阶段对期刊的编辑工作存在不适应现象。部分编辑除承担编校工作外,还可能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编辑工作枯燥而单调,兼顾的教学任务经常被严格评估和考核,源源不断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易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导致职业倦怠。同时科技期刊的来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且多为高水平作品,所要求的编辑质量、学术含量均较高,青年编辑因此养成了严谨认真甚至刻板的工作作风。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普遍面临编辑部人员配备不足现状,编辑每天需要做大量的收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工作,经常集编辑、校对、编务、出版等工作于一身;且科技期刊稿件涉及众多的图表、单位、公式、正斜体、参考文献等,且极易出错,因此编辑在编校出版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要求使编辑在稿件加工过程中,需反复阅读修改,每次发刊都如履薄冰,担心文稿存在问题和疏漏,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大多还要承担日常性行政事务工作,这些繁杂的工作常令青年编辑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放松,精神压力巨大,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
(三)青年编辑人际与行政能力欠缺
青年编辑除了日常和大量稿件打交道外,还要在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多个环节做到服从领导、团结同事、服务作者及读者、与评审专家沟通等,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人际关系。[14]面对评审专家,青年编辑往往需要谨小慎微;面对作者,需要具有十足的耐心和谦虚的态度。[15]青年编辑在稿件的处理过程中经验不足,常会遇到一定的困扰。高校编辑大多属于行政岗位,且高校行政事务繁杂,行政人员处理行政事务过程中,需要识大体、顾大局,理顺各种各样的关系,促进多部门工作合力完成。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以上多方面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令其感到心理上的疲惫,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四)青年编辑身份认同模糊
大部分高校将其主办期刊岗位上的编辑划归为教辅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比较,工资绩效、科研奖励、职称晋升均不占优势。编辑的辛勤劳动大多属于潜隐性劳动,不为公众所知,甚至有其他部门同事误认为编辑工作就是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与同龄的教学、科研岗位教师相比,青年编辑工作大多默默无闻、重复枯燥,且投入相同的劳动精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和经济收入却差异甚远,使编辑易产生不公平感,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度,严重者甚至出现辞职或改行的情况。
(五)青年编辑物质生活匮乏
青年编辑普遍就业较晚,错过了福利分房和低房价时代;同时,青年编辑大多为独生子女,普遍上有四老,下有一小或二小,面临高房价、高物价、高医疗成本和高优质教育成本等多重压力,高校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偏低,这导致青年编辑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与一线的教师进行相比,青年编辑想要创收来增加工资收入很难,而部分教师可通过多上课或校外兼课来增加收入,或者可以通过申报更多的科研项目以此获得更多的科技专项奖励来增加收入;但有关编辑类的科研基金支持项目很少且资助金额较低,青年编辑很难获得相关的科研课题。编辑接受科技出版相关专业培训和参与会议机会均不多,即便有少量的学术会议,往往因为经费紧张或编辑工作繁忙,而放弃参加。[16]青年编辑长期处于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需求上难以满足状态,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培养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建设高素养青年编辑人才队伍的要求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培养一支具备极高职业素养的青年编辑人才队伍才能胜任这一历史重任。[4]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和热情的工作态度。它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和品质。编辑工匠精神是指编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热情和责任心,不断追求卓越、完美和创新,并持续改善工作质量和效率。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这种精神可以帮助编辑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创新想法,并获得职业满足感。
(二)工匠精神引领青年编辑提高职业素养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长期缺乏挑战性、机会和动力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其职业倦怠的发生。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可能造成文稿编排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导致青年编辑队伍流失,严重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的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