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1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工作路径探究
界为主体的资助体系,政府不仅加大了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支持力度,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现状特点
  一是资助体系日益多样化。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已形成奖、助、贷、勤、补,“绿色通道”等资助体系,从多个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保障。这些资助形式各具特色,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是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高校注重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学术发表等,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最后,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就业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三是精准资助与个性化关怀。高校在资助工作中注重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确保资助资金能够真正用于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同时,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问题
  一是价值观念功利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价值观念功利化是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这种功利化倾向往往表现为过分强调资助的经济效益,甚至出现为了资助而资助的情况,没有起到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视了资助的育人本质,以及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培养,难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理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真正价值所在。资助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援助,更是一种社会关怀和教育投资,它旨在帮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资助的育人效果,而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和回报。
  二是育人形式单一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仍存在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其工作重点主要侧重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经济困难,而未能充分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高校开展各类资助育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可能会忽视了受助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种现状可能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并可能影响到资助育人的长远效果。
  三是育人机制简单化。传统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依赖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行政部门来传达文件精神和相关政策,主要通过文件派发传达指标任务,要求按相关时间节点完成工作,由各院系专职辅导员具体负责落实,而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还承担其他方方面面的工作。在人员配置上,辅导员也往往对接超过200余名学生,可能会出现个人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大多只能完成硬性指标资助任务,很难发挥资助育人体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资助育人体系逐渐程序化、公式化,无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育人的有机融合,影响了资助育人成效。资助育人体系工作不仅仅是一个传达文件精神的过程,更是一个涉及教育、心理、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工作。这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以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四是激励育人物质化。目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在激励育人方面主要表现为资助资金投入,把大部分精力财力放在了资助工作前期,没有过多关注受助学生后续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心理状态。此种无偿性资助工作模式长久下去,可能造成资助激励育人的效果缺失,导致受助学生缺乏感恩和上进心,认为贫困就理所应当得到资助。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诚信、感恩励志、社会责任感、劳动等方面的教育不足,导致高校在资助激励育人方面物质化,难以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未能充分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工作路径探究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工作的引导作用
  一是明确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工作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资助育人体系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支持,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类高校相较综合类高校学生更加多元化,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发散,艺术类高校更应明确资助育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资助育人全过程,使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导。资助育人体系通过提供经济资助、学业指导、心理关怀等全方位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个人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公民意识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艺术类高校应明确资助育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