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1版
兵马俑的N个发现
    青铜水禽坑

何纹饰,亦装饰有草叶纹,用肉眼依稀能观察到白色、黑色、黄色和紫色。此前,为了更好地向人们展示4号百戏俑身着服饰原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4号百戏俑彩绘纹饰的纺织品复原工作,选用丝绸作为原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还原4号百戏俑身着服饰的基本原貌。
  28号陶俑上半身基本完整,下半身残破较严重,在对出土陶片初步拼对后发现它的姿态更为奇特,被称为“仰卧俑”。它两膝着地,两脚收于臀下,两臂向后舒展,呈仰卧状。在2022年的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秦陵博物院会场,陕西省杂技艺术团的专业演员对28号百戏俑的动作姿态进行研究和模仿,编排了杂技节目进行表演。
  百戏俑坑内还有一个十分高大的无头陶俑,专家测量其在无头的情况下达2.2米,其脚掌换算到现在的概念大概有54码。专家称,如果算上头部高度,这个陶俑身高就要达到2.5米,堪称秦代的巨人。
  百戏俑大多上身赤裸,下身穿彩色小短裙,形态健硕、瘦削不等,姿态各异,动作有直立状、双手卷衣状、一手叉腰一手高举、双腿弓箭步、半跪状等,仿佛正在参加一场宫廷聚会,各施手段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反映了秦代宫廷丰富的娱乐活动。
  苑囿的发现:水禽坑
  今年1月31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何止秦俑——秦陵苑囿之K0007陪葬坑”展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陈列厅开展。展览以青铜水禽为重点,共展出57件展品。
  K0007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外城垣东北角900余米处,曾遭大火焚烧和人为破坏。2000年6月被附近村庄村民偶然发现。经相关部门批准,从2001年至2003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对该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陪葬坑出土原大的青铜水禽46件,跽姿和箕踞姿陶俑15件,如此众多青铜水禽的出土,说明这个陪葬坑营造出了某种“水环境”,K0007陪葬坑也被称为“青铜水禽陪葬坑”。
  青铜水禽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但对青铜水禽陪葬坑的性质,至今未有定论。
  这些青铜水禽鲜活灵动,定格的都是水禽动态过程中的瞬间,特别有一只保存完整的青铜仙鹤,像是刚刚从水中捕捉到美食,长长的鹤颈弯曲接近地面,鹤喙中衔有一条小虫;而陶俑所着服饰相似,头戴软帽,身穿长襦,下着长裤,未穿鞋,仅穿袜子,席地而坐于室内;另外还有一些骨质、银质和青铜小件器物,考古人员认为可能为乐器附件。
  《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认为,陶俑和水禽之间当是一种主从关系,陶俑表现的也许是做敲击乐器或演奏弦乐的瞬间动作。有专家认为青铜水禽坑的功能是为秦始皇的灵魂提供特殊音乐娱乐服务:音乐家通过演奏弦乐和打击乐器,以节奏分明的曲调驯化水禽,使水禽能随着乐曲的变化起舞悦人。也有专家认为,青铜水禽陪葬坑与1996年发掘的动物陪葬坑性质完全相同,都是对王室苑囿的一种局部仿造。两个陪葬坑出土的飞禽、走兽、鱼鳖、水禽共同构成了古代苑囿的主要生物内涵,甚至可能就是对地面上古苑囿的仿造,而握持乐器的陶俑位于另一区域,应为宴乐俑,是为君王游幸苑囿提供乐舞以用于欣赏和助兴的,与出土的水禽并没有主从关系,不存在驯化之说。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体现了秦始皇陵园竭力仿造世间王宫恢弘奢靡的场景。秦始皇陵园具有苑囿性质的K0007陪葬坑的出土,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苑囿更为具象、写实的面貌,丰富了今人对于古代苑囿的认识,对秦苑囿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