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5版
陕西文旅发展的一面旗帜
互动小游戏。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游客上传自拍照就可以快速匹配一个“相像”的兵马俑照片,还可以通过俑坑排列图找到照片中这个兵马俑的具体位置。这些让文物“活”起来的手段,都会提高游客的沉浸感。
  秦俑馆除了常设的专题展,还经常会有各种临展,为参观者更好理解专题展提供背景知识,这样参观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震撼的浅表层面,而且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秦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今年前半年,由秦俑馆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何止秦俑——秦陵苑囿之K0007陪葬坑”展览于秦俑馆文物陈列厅开展。K0007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外城垣东北角以外约900米处,与封土的直线距离近乎三千米,是秦始皇陵已知陪葬坑中距离封土最远的一座。
  2000年,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进行考古发掘。共出土青铜水禽46只,其中天鹅20只,仙鹤6只,鸿雁20只。天鹅或立或卧,有只仙鹤嘴中还含有一铜质虫状物,显然是从水中捉得虫食后尖喙离开水面的一瞬。
  这次展览以青铜水禽为重点,57件展品共同讲述了K0007陪葬坑不同于秦兵马俑军事题材的文化内涵,重点介绍了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彩绘装饰以及造型艺术,凸显了秦文化的多彩性以及工艺技术的创新性。
  去年下半年,“我是一个兵——秦陵宝藏系列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陈列厅列开展,因在展览设计中融合文物故事、艺术设计等新理念,受到观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展览与研究齐头并进
  2019年9月25日到2020年4月6日,“平天下——秦的统一”特展在秦俑馆举办。这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33家文博单位的317件(组)精美文物,是秦俑馆历年来筹办的规模最大的原创展览。该展览作为秦俑馆两大系列展“东周时期区域文化系列展”和“帝国之路”系列展的总结,是为新中国七十华诞、为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四十五周年,以及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四十周年的献礼。
  展览在内容设计方面独具匠心。展览故事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云梦秦简中的《黑夫木牍》开始,以两个普通百姓“黑夫”和“惊”的视角来回看两千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件。展览以秦国由西方的弱小部族成长为统一帝国的漫漫征程为主要脉络,记述秦人历经数百年的经营,抱定一统的雄心,一步步从西陲向东挺进,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了其天下一统的壮志。
  秦的包容性,是整个展览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核心思想。策展人彭文表示:“整个策展团队想转变的一个观念就是,展品只为故事的完整性服务,而不取决于其文物级别。即便是精品文物,其布展的位置和方式,也只为展览主题服务。
  该展览的形式设计师程乾宁在分享展览设计理念时表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凸显内容。同时,整体设计尊崇简洁风格,避免了大量使用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光电的应用,最大限度上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和展品上。
  展览受到学术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观众参观人数达42万余人。
  2020年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及颁奖活动引起强烈反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原创展览“平天下——秦的统一”特展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
  秦陵博物院的定位是“一院多馆”发展模式,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的遗址内容建设专题博物馆,另一方面建设综合性博物馆,后者所要表达和展出的内容,会从更多维的层面展现秦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让大家了解秦统一对中国的影响。
  2017年,秦俑馆携手青州市博物馆、焦作市博物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策划举办的“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展期为三个月。
  展览分为“我们的敌人”“化零为整”“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工具”“我们的创新”等五个方面,选取了从先秦至元代的陶质彩绘文物121件(组)及非文物类展品,介绍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的原则、程序,基本的技术知识、保护工作的难点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展览从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视角,选取了包括兵马俑在内的陶质彩绘文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从而引起参观者的兴趣。我们可能不知道,因时间、空气、环境、温湿度等等因素,秦俑等陶质彩绘文物会出现生漆层老化、陶质的酥粉痕迹以及彩绘的空鼓、起翘、剥落、表面可溶盐等,展览通过文物从“支离破碎”到“完好如初”,从“斑驳残迹”到“色彩斑斓”的变化,普及、宣传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提升观众文物保护意识。
  据介绍,2004年,“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