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0版
陕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与特点
降。能源型及开采业比重的逐步降低,说明陕西优化产业结构初见效果。
  (二)工业结构向“轻型化”发展
  发展轻工业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轻、重工业分类权重来看,近些年陕西在扭转长期形成的“重型化”工业结构方面下的功夫较大,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基期的陕西重工业,分别占全部工业比重的87.3%、83.8%、79.3%,2020年比2015年、2010年分别下降4.5、8个百分点;同时,轻工业比重由2010年为基期的12.7%、2015年的16.2%,逐步上升到2020年的20.7%。轻、重工业比重一升一降,表明陕西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摆脱对能源重工严重依赖,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衡局面正在逐步改善。
  (三)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化工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石油替代品,煤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陕西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上具有显著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陕西依托丰富的煤油气盐资源,化工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底,陕西化工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同时,陕西煤化工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实施,呈现出多元化、链条式发展态势。例如,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聚氯乙烯等多个领域均有所突破,产业逐步从单一发展向多元化耦合转变。陕西在煤化工领域的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榆林市已建成3个现代煤化工产业集中区,形成了多条产业链,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陕西煤化工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等方面展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
  (四)政府引导推动科技成果不断转化
  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资金和技术问题一直是陕西企业发展桎梏。陕西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航天科研生产力量、近四分之一的航空专业人才与高精尖设备,100多所高等院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优势明显。但是由于省内和社会力量投入不足,众多聚合的科研院校技术资源在科研转化与产出方面优势尚未显现。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为了推动陕西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工业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对科技人才和研发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全省财政科技支出从2020年的56.4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34.2亿元,年均增长33.5%。同时,陕西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难题,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即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全面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陕西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有效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23年,全省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7万家,分别同比增长37%、33%。
  (五)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成效明显
  当前,陕西先进制造业已经坐稳万亿元产业规模,正朝着2万亿元规模稳步推进。2024年,陕西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规划部署了34条产业链,其中23条属于先进制造产业,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氢能、核能、铝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逐步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明显的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落户陕西,以逐步形成陕西先进制造业集群。
  展望未来,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陕西要不断塑造新的思维方式、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夯实能源基本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氢能、光子、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增长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努力把陕西科教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发展,不断提升陕西工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数据来自于《陕西统计年鉴(2023年)》)。
   作者简介
  姚小清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处长、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