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研究
2、支持创新型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孵化
加大财政支持。一方面,资金扶持。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对创新型侗族非遗数字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初创期的资金补贴、研发阶段的资金支持以及市场推广阶段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税收优惠。对创新型侗族非遗数字产业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政府应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非遗数字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市场对接与推广。政府应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化展览、交流活动,为企业搭建市场推广平台,提高侗族非遗数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侗族非遗资源数字化多元产业开发
1、与文旅产业融合
建立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对侗族非遗文化的全面、深入保护和传承。深化数字化技术使用,提高非遗保护的效率和效果。建立虚拟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公众提供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增强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非遗文化传播与推广,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打造侗族非遗精品旅游路线。使用GIS技术和数字化导览系统对侗族非遗旅游路线进行空间分析,确定最佳路径和景点布局;同时为游客提供实时的导览服务,包括交通、住宿、景点介绍、路线导航、语音解说等。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侗族非遗旅游路线的精彩瞬间、游客体验视频等,吸引更多潜在游客。与在线旅游平台、OTA(在线旅行社)等合作,将侗族非遗旅游路线纳入其产品线中,扩大市场覆盖。
2、与教育产业融合
侗族非遗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延续着民族的生命记忆、蕴藏着民族文化根源,[4]在情感、思想、文化层面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需要教育产业深入融合。
侗族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将侗族非遗资源聚集地打造成为具有代表性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到此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这既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侗族非遗传承与教育产业的良性互动。
侗族非遗融入就业教育。发挥老一辈非遗匠人的传帮带作用,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技能的培训,引导当地学生利用本民族传统技艺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实现就业和创业,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不断传承文化,使文化遗产活起来。
3、与生态农业融合
文化与生态的结合。在生态农业项目中融入侗族非遗文化元素,如将侗族歌舞表演、手工艺等作为生态农业项目的特色内容。同时,在非遗数字化展示中突出生态农业的特色和价值,实现文化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产品开发与融合。结合侗族非遗文化和生态农业资源,共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如将侗族非遗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开发以侗族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
农业观光与体验。结合侗族非遗文化,开发农业观光和体验项目。如建立侗族生态农场,让游客亲身体验侗族农耕文化和生态农业的魅力。同时,提供侗族非遗文化表演、手工艺体验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结 语
数字化技术是推动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在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更好地呈现侗族非遗蕴含的深厚价值内涵,将侗族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侗族非遗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形成多方合力推动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马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三重逻辑》,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6):124-130页。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182141130175071280&;item_id=1182141130175071280,2020-11-03。
[3]李学孺:《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供给与推广策略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20(26):32-34页。
[4]贾淘文:《首届中国文房四宝市场发展论坛举办》,载《消费日报》,2023-04-04(A03)。
作者简介
黄昭彦 桂林理工大学基础学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文化传承
加大财政支持。一方面,资金扶持。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对创新型侗族非遗数字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初创期的资金补贴、研发阶段的资金支持以及市场推广阶段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税收优惠。对创新型侗族非遗数字产业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政府应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非遗数字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市场对接与推广。政府应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化展览、交流活动,为企业搭建市场推广平台,提高侗族非遗数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侗族非遗资源数字化多元产业开发
1、与文旅产业融合
建立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对侗族非遗文化的全面、深入保护和传承。深化数字化技术使用,提高非遗保护的效率和效果。建立虚拟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公众提供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增强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非遗文化传播与推广,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打造侗族非遗精品旅游路线。使用GIS技术和数字化导览系统对侗族非遗旅游路线进行空间分析,确定最佳路径和景点布局;同时为游客提供实时的导览服务,包括交通、住宿、景点介绍、路线导航、语音解说等。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侗族非遗旅游路线的精彩瞬间、游客体验视频等,吸引更多潜在游客。与在线旅游平台、OTA(在线旅行社)等合作,将侗族非遗旅游路线纳入其产品线中,扩大市场覆盖。
2、与教育产业融合
侗族非遗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延续着民族的生命记忆、蕴藏着民族文化根源,[4]在情感、思想、文化层面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需要教育产业深入融合。
侗族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将侗族非遗资源聚集地打造成为具有代表性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到此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这既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侗族非遗传承与教育产业的良性互动。
侗族非遗融入就业教育。发挥老一辈非遗匠人的传帮带作用,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技能的培训,引导当地学生利用本民族传统技艺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实现就业和创业,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不断传承文化,使文化遗产活起来。
3、与生态农业融合
文化与生态的结合。在生态农业项目中融入侗族非遗文化元素,如将侗族歌舞表演、手工艺等作为生态农业项目的特色内容。同时,在非遗数字化展示中突出生态农业的特色和价值,实现文化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产品开发与融合。结合侗族非遗文化和生态农业资源,共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如将侗族非遗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开发以侗族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
农业观光与体验。结合侗族非遗文化,开发农业观光和体验项目。如建立侗族生态农场,让游客亲身体验侗族农耕文化和生态农业的魅力。同时,提供侗族非遗文化表演、手工艺体验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结 语
数字化技术是推动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在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更好地呈现侗族非遗蕴含的深厚价值内涵,将侗族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侗族非遗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形成多方合力推动侗族非遗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马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三重逻辑》,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6):124-130页。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182141130175071280&;item_id=1182141130175071280,2020-11-03。
[3]李学孺:《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供给与推广策略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20(26):32-34页。
[4]贾淘文:《首届中国文房四宝市场发展论坛举办》,载《消费日报》,2023-04-04(A03)。
作者简介
黄昭彦 桂林理工大学基础学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