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5版
广西三月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型文化展演活动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体现民族文化魅力。以三月三作为载体,展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各种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助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二)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9]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三月三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治区打造“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节庆品牌,在节庆活动中,既保留文化原有的传统性又结合时代融入新潮性与时尚性,潮玩、AI、创意的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数智赋能、非遗+新潮、传统+科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再是传统刻板的方式。《新民歌大会》是民歌的创新创造、潮改潮唱,充满创意和想象力,让民歌不再局限于民族和原生态的歌曲,将民族特色语言和其他文化融入其中,也将各地的潮流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起来,对歌曲进行改编和创新。如《找茶》结合说唱、混搭和彩调唱腔的元素,吸纳广西的茶文化、山歌文化和戏曲文化;“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闭幕式首次把舞台设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大改以往风格;“潮起三月三”创意设计大赛紧扣“三月三”主题,融合广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部分作品巧妙运用了AI技术,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壮美霓裳”广西民族服饰秀华彩纷呈,通过走秀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有机融合;《印象·刘三姐》通过现代科技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实景演出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自治区始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与科技,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出民族文化精品力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5]广西三月三是广西人民共享的传统节日,其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提供良好契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广西三月三各项活动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共场所提供良好条件。同时,画好线上线下同心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补作用,扩大新媒体宣传力度,线上引爆节日热点,线下活动承接流量,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氛围。
  (一)线下宣传
  首先是进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活动载体为辅,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三月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宣讲团宣讲、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给学生埋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其次是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基层社区抓起。每到三月三许多社区都会举办相关活动,如南宁蟠龙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幸福嘹啰唱不停”为主题的三月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交往交流平台,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加强空间嵌入、文化嵌入和心理嵌入。最后是进各类公共场所,在三月三期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商场、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及各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设立展板、发放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标语、图片展示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图书馆举办文化专题展,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通过观展增进对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线下社会宣传教育,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线上宣传
  互联网、新媒体是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搭乘网络发展的快车道,联合新媒体对为期一个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专题报道,线上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此外,线上引爆三月三节日热点,也带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宣传,构建“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新模式。2023年多家中央新闻媒体和境外媒体、国内外短视频平台、区内各级主流媒体累计推出三月三专题报道、重点报道、短视频52万余篇(条),新媒体总点击量超43亿次;[11]2024年“潮玩三月三 相约游广西”文旅宣传片在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闭幕式特别节目在140多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