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0版
西迁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
上的动力和信心。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想过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这种心态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四)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躺平”现象还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淡漠。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利益和需求。他们认为,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他们无关。他们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缺乏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和行动。躺平主义者往往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足够艰难,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只希望过一种安逸的、舒适的生活。他们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他们不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想享受社会福利和资源,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也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这种价值观忽视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个健康社会需要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五)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
  躺平主义者缺乏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易受外界干扰和诱惑,缺乏坚定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如果社会和教育环境中的价值观念单一化,过分强调某些成就标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忽视创新和开放心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放心态培养,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尝试。大学校园中的“躺平”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成功、竞争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价值观认知存在一定问题。“躺平主义”之所以有生存空间及市场,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身思想意志不坚定、价值观念不正确,从而陷入价值的虚无中惶惶不可终日。[2]在此背景下,西迁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显得尤为重要。
  西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世纪50年代,中央为了调整工业布局和高等教育布局,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院校师生听从党和国家号令,从沿海地区内迁西安、扎根西部,投身大西北建设。正是在这一艰辛的历史进程中,熔铸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伟大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9月,西迁精神被第一批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从国家全局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西迁精神”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西迁前辈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用青春年华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和工业建设,把个人追求跟党和国家的需要密切相连,集中体现了西迁群体的深厚家国情怀。西迁前辈心怀国家民族之崇高使命,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报国精神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二)无私奉献的无我大我精神
  西迁过程中,“小我”与“大我”的取舍,是摆在每一位西迁前辈面前的问题,最终,西迁人用献身使命、甘于奉献做出了价值选择。在党中央“开发大西北”的号召下,西迁的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以大局为先、无私奉献,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开发大西北的伟大事业中。从内迁西安到扎根西部,西迁前辈用青春、激情和生命展现了默默奉献、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创建了一所所知名学府,奠定了西北工业发展的科教基础。
  (三)追求卓越的开拓创新精神
  追求卓越是西迁群体最亮眼的精神标志。从繁华的大上海到荒凉的大西北,西迁前辈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资源的短缺,还要圆满完成国家交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旨在调整中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布局。西迁前辈凭借开拓创新精神,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在荒地和麦田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引领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四)不畏艰辛的乐观奋斗精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所面临的环境相当艰苦,但是西迁前辈挥洒热血、砥砺青春,以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积极投身西部,在古都西安开启了一场伟大的拓荒和奋进的工程,为西部开发贡献科技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百废待兴,面临诸多艰难困苦,西迁人没有退缩,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实干笃定前行,为繁荣西部的高等教育和国防工业立下不朽基业。
  西迁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缩影,大学校园的“躺平”现象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异化与功利化,西迁精神中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