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7版
探寻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社会发展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资源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走向城市,青壮年人群较为稀缺,加之乡村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少、现有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建设水平低下,缺少有知识有文化的乡村带头人,以致给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和振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重视程度不够,环境相对落后
  乡村文化建设未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发展,与基础设施相比,经费投入存在不小差距。不少干部更重视经济建设而不太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导致乡村常年文化活动经费较少,文化设备简陋;二是流于形式。乡村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虽然有乡村文化建设,但是却很少起到实质性作用,有的地方认为到年底了订阅几种报刊就可以了,等等。
  (三)社会力量参与度低,发展模式单一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乡村文化发展主要由基层政府负责,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模式。这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单一化,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了发展的局限性。
  高校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各种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势和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切实履行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也为高校图书馆拓展了新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农村依然存在人才、设备等欠缺的诸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保障国家和地区文化传承,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职能,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这样,既助力了乡村振兴工作,又助推了基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实践职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
  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共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拥有着丰富的纸质图书和数字信息等馆藏资源,这些知识储备信息涵盖了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它可以为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工作提供各种前沿科技信息支撑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图书、报刊、学位论文等,还可以提供各种学科领域的数字资源,能够满足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各种需求,例如,时政类资源可以满足农民随时了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类资源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合同纠纷、涉及社保医保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以便于农民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业技术类资源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日常收入;休闲文化类资源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提供这些信息资源,使人们可以获取到更多前沿的、有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人们自身素质得到提升,加快了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助推了乡村振兴快速发展进程。此外,高校图书馆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累大量地方文献特色资源。这样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立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使图书馆建设更具有地方特色性。不但丰富了高校图书馆中优秀乡村文化知识信息库,而且促进了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二)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高校图书馆运用自身资源优势,依靠多样化文化帮扶模式,在乡村定期举办大型全民阅读活动,紧紧围绕“阅读服务、阅读推广”核心目标展开,用书籍点亮乡村,让阅读成为风尚,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活力。图书馆联合乡村服务站点以及当地“农家书屋”,合作举办读书朗诵、分享、荐书、征文、展览等阅读推广社会实践活动,以“阅读”为媒介,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在农民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阅读带来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从中获取知识的力量。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一条红色研学路线,紧密结合文旅工作,惠及当地群众。
  (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高学历学科馆员队伍,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着专业的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收集、整理、咨询、检索、开发等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一是专业学科馆员既可以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提供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咨询服务,又可以协助乡村做好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以及传承工作,为后期特色数字资源数据库建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二是高校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