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门中
“大学教育与西大作家群现象”全国性研讨会
魄地坠落下来,落了蒙老师一头一身。是什么让蒙老师如此痛伤?我无助地盯着蒙老师,没有一句安慰的话,任由蒙老师自由地发泄。我也没有多问什么,从他断断续续毫不连贯的述说中,仿佛晓得了根由,日后回想,又仿佛什么都不晓得。”读着这惊心动魄的文字便可以猜到结局,1988年10月2日,吴克敬失去了一个亲人,而梅花酒杯已成了吴克敬所有珍藏中最牵肠挂肚的一个,每临寒食节,必取出梅花酒杯,斟上酒,祭奠天不假年的蒙老师。
作家班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得到过蒙万夫老师的帮助和关照,冯积歧动情地向记者提起了蒙老师。进校的第一天,是蒙老师带着他带到学生灶,买了一斤水饺,蹲在一旁,看着冯积歧吃完水饺。与吴克敬一样,冯积歧也常去蒙老师家做客,一盘花生米、一瓶红西凤,还有和蔼的蒙老师,而蒙老师对他的评价“冯积岐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也是他坚持写作的动力。
刘建勋老师告诉记者,当年作家班开学后,中文系李成芳书记经常到宿舍看望大家,为大家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1988年李书记去东北出差,那正是溽暑季节,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挤着硬座车专门去大庆看望了王清学,又到哈尔滨和大兴安岭看望刘国民和迟子建。
李玉真对二期作家班班主任魏淑芬老师的印象特别深刻,她说魏老师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在生活方面很关照学员们。而薛迪之老师,他的夫人刘建华是校医,他常常告诉大家要注意身体,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都可以去找刘医生,到宿舍去问诊也行。
陕军东征再出发
1993年5月的某一天,在作家出版社为《最后一个匈奴》举行的座谈会上,不知谁打趣道:“你们陕西人可真厉害,听说都在写长篇。好家伙,是不是想来个挥马东征啊。”随后,《光明日报》记者韩小蕙发表了一篇题为《“陕军东征”火爆京城》的新闻。“陕军东征”由此得名,后来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评论,陕军东征“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全国的长篇小说创作由此走向高潮。
2008年,贾平凹、迟子建、周大新、麦家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中,位居前两位的贾平凹、迟子建均出自西北大学,迟子建更是作家班的毕业生。据统计,当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作协主席或副主席,有17人源自西北大学,90%以上均出自作家班。虽然这个数据的真实性还需深入核证,数据本身也不能代表今日的创作实绩,但西北大学,通过持续的写作教育,交出这样的创作答卷,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委原书记娄勤俭在讲话中也说过,“西北大学作家班是中国作家培养的一个奇迹”。作家班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随风而散,但余音袅袅,回响未绝,仍以独特的样貌和方式续写着西北大学写作教育的奇迹,为学校赢获“文学沃土,作家摇篮”美誉。
“陕军东征”的历史印记已远离时代,但其所带来的辉煌至今仍在三秦大地上指引着新时代文学陕军前进的方向。正如肖云儒先生评价:“一个省在不长的时间里,如此集中地推出了一批水平如此整齐的优秀艺术品,它表明在全国文学格局中,陕西创作力量作为一支重要方面军存在的无可争议的事实。”陕西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思想,陕西文学创作要继承“陕军东征”“走出去”的特点,跟现代哲学美学接轨,提炼出新的审美见解和生活样态,思考人类社会共有的本质性需求,实现“文学陕军”新时代新征程上重整行囊再出发。
(感谢西北大学作家班部分老师和学员对本次采访的支持。部分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西大文院”。)
参考文献
[1]王慧勇:《20世纪80年代西北大学“作家班”史实考述》,载《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3(02):145-154页。
[2]刘建勋:《去年今日此门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6-138页。
[3]穆涛:《肉眼看文坛》,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3页。
[4]吴克敬:《梅花酒杯——写给我的老师蒙万夫》,载《美文(上半月)》,2017(08)。
魄地坠落下来,落了蒙老师一头一身。是什么让蒙老师如此痛伤?我无助地盯着蒙老师,没有一句安慰的话,任由蒙老师自由地发泄。我也没有多问什么,从他断断续续毫不连贯的述说中,仿佛晓得了根由,日后回想,又仿佛什么都不晓得。”读着这惊心动魄的文字便可以猜到结局,1988年10月2日,吴克敬失去了一个亲人,而梅花酒杯已成了吴克敬所有珍藏中最牵肠挂肚的一个,每临寒食节,必取出梅花酒杯,斟上酒,祭奠天不假年的蒙老师。
作家班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得到过蒙万夫老师的帮助和关照,冯积歧动情地向记者提起了蒙老师。进校的第一天,是蒙老师带着他带到学生灶,买了一斤水饺,蹲在一旁,看着冯积歧吃完水饺。与吴克敬一样,冯积歧也常去蒙老师家做客,一盘花生米、一瓶红西凤,还有和蔼的蒙老师,而蒙老师对他的评价“冯积岐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也是他坚持写作的动力。
刘建勋老师告诉记者,当年作家班开学后,中文系李成芳书记经常到宿舍看望大家,为大家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1988年李书记去东北出差,那正是溽暑季节,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挤着硬座车专门去大庆看望了王清学,又到哈尔滨和大兴安岭看望刘国民和迟子建。
李玉真对二期作家班班主任魏淑芬老师的印象特别深刻,她说魏老师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在生活方面很关照学员们。而薛迪之老师,他的夫人刘建华是校医,他常常告诉大家要注意身体,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都可以去找刘医生,到宿舍去问诊也行。
陕军东征再出发
1993年5月的某一天,在作家出版社为《最后一个匈奴》举行的座谈会上,不知谁打趣道:“你们陕西人可真厉害,听说都在写长篇。好家伙,是不是想来个挥马东征啊。”随后,《光明日报》记者韩小蕙发表了一篇题为《“陕军东征”火爆京城》的新闻。“陕军东征”由此得名,后来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评论,陕军东征“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全国的长篇小说创作由此走向高潮。
2008年,贾平凹、迟子建、周大新、麦家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中,位居前两位的贾平凹、迟子建均出自西北大学,迟子建更是作家班的毕业生。据统计,当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作协主席或副主席,有17人源自西北大学,90%以上均出自作家班。虽然这个数据的真实性还需深入核证,数据本身也不能代表今日的创作实绩,但西北大学,通过持续的写作教育,交出这样的创作答卷,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委原书记娄勤俭在讲话中也说过,“西北大学作家班是中国作家培养的一个奇迹”。作家班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随风而散,但余音袅袅,回响未绝,仍以独特的样貌和方式续写着西北大学写作教育的奇迹,为学校赢获“文学沃土,作家摇篮”美誉。
“陕军东征”的历史印记已远离时代,但其所带来的辉煌至今仍在三秦大地上指引着新时代文学陕军前进的方向。正如肖云儒先生评价:“一个省在不长的时间里,如此集中地推出了一批水平如此整齐的优秀艺术品,它表明在全国文学格局中,陕西创作力量作为一支重要方面军存在的无可争议的事实。”陕西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思想,陕西文学创作要继承“陕军东征”“走出去”的特点,跟现代哲学美学接轨,提炼出新的审美见解和生活样态,思考人类社会共有的本质性需求,实现“文学陕军”新时代新征程上重整行囊再出发。
(感谢西北大学作家班部分老师和学员对本次采访的支持。部分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西大文院”。)
参考文献
[1]王慧勇:《20世纪80年代西北大学“作家班”史实考述》,载《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3(02):145-154页。
[2]刘建勋:《去年今日此门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6-138页。
[3]穆涛:《肉眼看文坛》,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1-3页。
[4]吴克敬:《梅花酒杯——写给我的老师蒙万夫》,载《美文(上半月)》,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