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
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坚持育人导向,培养时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德智体美劳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德育是根基,在中华文明中,“德”是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德为本”加强修身立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提升品德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筑牢精神之基,做明大德、守公德的时代新人。智育是关键,新时代强国战略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高科技人才作保障。当今时代,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学生需要有国际视野,有真才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勇于求真知,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
体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性保障,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精神还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锤炼大学生的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
美育和劳育是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面对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需要加强审美教育,发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以良好审美抵制不良生活追求。在劳育层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发扬劳动光荣传统、培养创造性劳动观念。抵制贬低劳动、好逸恶劳倾向。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只有“五育并举”,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发展性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发展性原则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联系的、运动的眼光,与时俱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推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纷繁复杂。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科技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运用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平台,可以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对新的时代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时俱进,关注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现实需求变化,把握时代脉搏,发现时代新问题,不断守正创新,践行时代使命,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应该构建高校党建引领保障体系、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一)构建高校党建引领保障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4]“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4]高校党委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在办学治校的各个层面,毫不放松地把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工作体制机制,切实承担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庄严使命。
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方向引领和组织保障两个方面。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高校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领导力和战斗力,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的系统化组织保障。一是学校党委切实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做好顶层制度安排,抓牢抓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组织、宣传和教育等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专项通报、专项检查、专项督办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落到实处。三是把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培养成既懂高等教育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能手。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担负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
(二)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职能,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在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满足学生期待为目标推进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克服思政理论课教学与育人相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结合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推进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形式,深化运用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管理高效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探索将
(二)坚持育人导向,培养时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德智体美劳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德育是根基,在中华文明中,“德”是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德为本”加强修身立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提升品德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筑牢精神之基,做明大德、守公德的时代新人。智育是关键,新时代强国战略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高科技人才作保障。当今时代,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学生需要有国际视野,有真才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勇于求真知,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
体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性保障,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精神还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锤炼大学生的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
美育和劳育是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面对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需要加强审美教育,发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以良好审美抵制不良生活追求。在劳育层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发扬劳动光荣传统、培养创造性劳动观念。抵制贬低劳动、好逸恶劳倾向。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只有“五育并举”,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发展性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发展性原则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联系的、运动的眼光,与时俱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推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纷繁复杂。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科技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运用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平台,可以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对新的时代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时俱进,关注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现实需求变化,把握时代脉搏,发现时代新问题,不断守正创新,践行时代使命,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应该构建高校党建引领保障体系、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一)构建高校党建引领保障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4]“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4]高校党委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在办学治校的各个层面,毫不放松地把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工作体制机制,切实承担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庄严使命。
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方向引领和组织保障两个方面。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高校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领导力和战斗力,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的系统化组织保障。一是学校党委切实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做好顶层制度安排,抓牢抓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组织、宣传和教育等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专项通报、专项检查、专项督办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落到实处。三是把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培养成既懂高等教育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能手。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担负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
(二)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职能,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在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满足学生期待为目标推进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克服思政理论课教学与育人相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结合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推进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形式,深化运用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管理高效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探索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