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8版
万物相依:牧人巴让和衣扎的回家之路
若尔盖大草原的游牧生活(一)

若尔盖大草原的游牧生活(二)

个测试方法:把一个东西从草原上随意扔出去,落下来的地方,你的手放上去,手掌这么大的面积,如果能够数出7-20种植物,这个时候的草原就是非常健康的。
  从2010年到2024年,巴让带动了1300多名牧民参与若尔盖草原沙化治理,共有14000亩草原被修复。
  牧民的家回来了。这是一个生命的家园。草长出来变成绿洲的时候,小鸟也飞回来了,蝴蝶也飞回来了。有一次巴让看到十多只黑颈鹤飞回来了。“若尔盖曾是黑颈鹤之乡,也许通过很多牧民的双手修复草原,我们可以重建黑颈鹤的家园。”
  巴让慢慢有了一种信心:虽然任何机构、任何公司都可以做草原沙化治理,但是要让草原恢复成一个天然草原的话,除了牧民之外,谁都做不到。
  草原生态修复不是一个两个项目周期能够完成的,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它是生命的陪伴。“在草原上种下种子,风吹日晒,不知道种子能不能长出来。失去希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生命蹦出来,接二连三地有生命破土而出,像是一种奇迹。”
  巴让的母亲今年87岁。这些年母亲给他讲过太多草原的故事。母亲对他说,牧民靠牛羊,牛羊靠土地。土地都没有了,我们靠什么?巴让回家治沙这件事,让母亲感到很骄傲。
  有一年冬天,巴让从外面回来,母亲说吃完饭要给他看个东西。吃完饭后,母亲带着他去另一个房间,走进房内,巴让看到有三个袋子。打开袋子一看,里面全是草种。他很惊讶,这些草种是谁给的?
  母亲告诉她,她看到人们在秋天割草,就在一旁念经。看到草种在阳光下抖动,突然想,如果能够收集一些草种的话,儿子第二年就可以用。三袋草种是她一颗一颗收集的,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我不得不继续给妈妈一个面子。草原修复还要继续,再一年、再二年、再三年。”而且巴让有一点迷信。每年机器生产的草种运来时,他都带着妈妈的三袋草种。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不一般的草种。这是草原上、黄河边一个母亲的爱。
  藏区家家户户都会挂一副叫“六长寿”的唐卡,里面有石头、水、树、人、鸟、鹿六种意象。这是青藏高原藏民族文化里面古已有之的一个图案,时间久远到无法考证。藏文化学者对“六长寿”图的阐释也有多个版本,其中之一跟环境有关系:就是说,石头(代表矿产资源)、水、树(代表植物)、梅花鹿(代表动物)、鸟类都长寿,人才有可能长寿。
  六长寿图不是来自佛教,但揭示了一个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信号,就是万物相依而共生。巴让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本有的文化里就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我们做环境保护的人,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为主的各种生命能‘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可持续性’这个词用藏语最直接的说法就是‘长寿’的意思呀。”
  “人拥有智慧,可以改变世界。或许地球的命运,在我们手上。”来自草原本土的生态智慧让巴让和一种更广博的爱与信心有了真实的连接。
  不一般的回家丨衣扎重新爱上草原
  衣扎用镜头重新看见家乡,重新爱上草原。
  他的回家之路是通过十二年对草原修复的影像记录,然后通过影像教育回馈家乡牧民而找到的。
  草原意味着什么?即使生长在牧区,父母都是牧民,但衣扎发现自己对牧民并不了解。“我不明白家乡的这片草原对我意味着什么。”
  2012年,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叔叔扎琼巴让。叔叔告诉他:只有走过家乡的山川河流,认识它,了解它,才会热爱它,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