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绿、气新、水清、河安和民富的黄河
穆兴民研究员在深圳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问题做专项报告
是确切时间,只是符合人们习惯表述)的治理还集中在下游的疏河排沙、固堤抢险阶段,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推进不够,穆兴民说这种以下游的治沙及河堤建设为中心的治洪办法是“以石压草”,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人们对黄河自然规律的不断掌握,上世纪70年代后,开始上中下游兼治,加强了中上游黄土区水土保持,保就是保住了蓄水的土,保住了植物包括农作物生长发育之基,同时把雨水分散在流域以减少进入河道的洪水,逐步实现土壤侵蚀降低和入黄泥沙减少,是下游治水的“斩草除根”之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推进科学保护和治理高质量发展,调水调沙,科学预报和调度,治黄成效显著。他还说,1980年代水利部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成立,对推动流域水土保持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社会经济有了稳步提升的基础,人们过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
五年来,沿黄九省区加强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落实主体责任,基本形成了生态大保护大治理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展现了大保护大协同大发展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保护法》颁布施行,数字孪生黄河正在加快构建。这些举措开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磅礴气象。
穆兴民指出,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科学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立地及社会经济条件,采用造林、种草、植被恢复、修建梯田和淤地坝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正发生着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向“局部良好、整体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通过数字图片和影像,我们可以了解如今山绿、气新、水清、河安、民富的黄河。
“山绿”体现在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如今,林、草、梯田等措施综合覆盖率不足30%的低治理区域面积,从1970年代的81%减少到3.5%;黄河中游地区林草梯田覆盖率已由1970年代的20%,提高到54%。
“水清”体现在黄河中上游输沙量大大降低。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二十年前可能流域每小时降雨20毫米,沙子就会流进河床,而现在每小时降雨五六十毫米,流域也基本不会产生沙子。黄河泥沙90%来自黄河中游的头道拐至潼关的黄土高原。潼关的输沙量较常说的年均输沙量16亿吨,减少到2000-2023年的2.4亿吨,平均减少85%,而含沙量则较常说的年均每立方米35公斤,减少到每立方米11.2公斤,平均减少了68%。
穆兴民告诉记者,基于山绿、气新、水清呈现的河安,也就有了民富。“民富”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向好的一个重要表现。水土保持作为山区生产的生命线,能通过保护水土资源,提高产量和发展经济林果,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代表性经济作物,如宁夏的葡萄产业、陕西和甘肃的苹果产业,都成为当地人的致富果。这对过去传统农作物还要看天吃饭的地域来说,人民富裕程度的增速是前所未有的。在牧业、林业等传统领域,还出现新的业态形式,如梯田果业、家庭农场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在10月2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黄河“几字弯”城市榆林的情况显示,榆林市水土流失
是确切时间,只是符合人们习惯表述)的治理还集中在下游的疏河排沙、固堤抢险阶段,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推进不够,穆兴民说这种以下游的治沙及河堤建设为中心的治洪办法是“以石压草”,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人们对黄河自然规律的不断掌握,上世纪70年代后,开始上中下游兼治,加强了中上游黄土区水土保持,保就是保住了蓄水的土,保住了植物包括农作物生长发育之基,同时把雨水分散在流域以减少进入河道的洪水,逐步实现土壤侵蚀降低和入黄泥沙减少,是下游治水的“斩草除根”之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推进科学保护和治理高质量发展,调水调沙,科学预报和调度,治黄成效显著。他还说,1980年代水利部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成立,对推动流域水土保持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社会经济有了稳步提升的基础,人们过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
五年来,沿黄九省区加强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落实主体责任,基本形成了生态大保护大治理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展现了大保护大协同大发展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保护法》颁布施行,数字孪生黄河正在加快构建。这些举措开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磅礴气象。
穆兴民指出,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科学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立地及社会经济条件,采用造林、种草、植被恢复、修建梯田和淤地坝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正发生着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向“局部良好、整体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通过数字图片和影像,我们可以了解如今山绿、气新、水清、河安、民富的黄河。
“山绿”体现在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如今,林、草、梯田等措施综合覆盖率不足30%的低治理区域面积,从1970年代的81%减少到3.5%;黄河中游地区林草梯田覆盖率已由1970年代的20%,提高到54%。
“水清”体现在黄河中上游输沙量大大降低。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二十年前可能流域每小时降雨20毫米,沙子就会流进河床,而现在每小时降雨五六十毫米,流域也基本不会产生沙子。黄河泥沙90%来自黄河中游的头道拐至潼关的黄土高原。潼关的输沙量较常说的年均输沙量16亿吨,减少到2000-2023年的2.4亿吨,平均减少85%,而含沙量则较常说的年均每立方米35公斤,减少到每立方米11.2公斤,平均减少了68%。
穆兴民告诉记者,基于山绿、气新、水清呈现的河安,也就有了民富。“民富”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向好的一个重要表现。水土保持作为山区生产的生命线,能通过保护水土资源,提高产量和发展经济林果,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代表性经济作物,如宁夏的葡萄产业、陕西和甘肃的苹果产业,都成为当地人的致富果。这对过去传统农作物还要看天吃饭的地域来说,人民富裕程度的增速是前所未有的。在牧业、林业等传统领域,还出现新的业态形式,如梯田果业、家庭农场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在10月2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黄河“几字弯”城市榆林的情况显示,榆林市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