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7版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探析
传承及利用这些资源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若干挑战,文化驱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较少,数字化展示与应用不足。在保护工作上,偏重于物质层面的文物古迹保护,并未针对黄河文化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难以真正发挥出黄河文化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没有建立健全配套制度规定,实际工作开展相对分散,无法确保工作实效性。同时,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通常情况下更多注重短期收益,特别是沿岸的旅游观光以及各种纪念馆的游客接待,并未设置更多能够让游客深层次感受黄河文化的项目。对黄河文化产业带的定位认识不够深入和清晰,没有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各个开发项目之间并未衔接起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黄河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推进跨流域调水工程,提升节约利用效能
  第一,持续强化跨流域调水战略实施。以甘肃天水市为例,其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亟须通过跨流域调水这一关键举措大幅提升供水能力、优化供水质量,确保用水安全。白龙江调水项目是满足天水市日益增长用水需求的根本途径,加快白龙江引水工程天水段建设步伐,进一步解决沿线县区及全市发展用水难题。加速推进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天水配套建设,满足武山、甘谷、秦安三县超150万民众的多样化用水需求。
  第二,深化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效能提升。持续推动张川县东北部供水工程、清水县汤峪水库、武山县响河沟调蓄水池、麦积区红崖河水库等关键项目,合理计算规划用水类型,进一步提升区域内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持续提升农村地区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拓宽农村地区供水管网辐射范围,保障饮水安全,确保供水到户,让广大农村居民能够便捷、安全地享用自来水。
  第四,组织开展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在实践工作中第一时间做好规划,对于水源地附近也应当严格管控,避免出现可能造成污染的各种生产活动。对已经存在的水源地保护区做好定期监测工作,全方位排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第五,善于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积极开展好再生水生产利用工作。投入更多资源建设更加全面的基础设施,将再生水利用设施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园林绿化等活动,持续提升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供水压力。
  第六,组织开展好地下水保护工作。合理管控地下水开采量,积极推进置换回补,尽可能保障供采平衡,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七,不断提高水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效率。贯彻落实用水定额规定,做好单位、社区常态化宣传工作,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和相关技术,做好供水管网常态化检修维护,第一时间解决跑冒滴漏问题。持续增加节水灌溉覆盖范围,激发全民节水意识,加强对重点用水单位的监管与指导,完善水资源阶梯价格机制,全面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5]
  (二)分类治理水生态环境,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针对各地区水土流失的差异化状况,采取精细化治理方案。在甘南黄河上游这一关键的水源涵养地带,进一步强化林草植被的保护与培育,推行封山育林、周期性封禁放牧及全面保护策略,加速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处理好黄河、大夏河的水土流失问题。针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域,要进一步深化梯田改造工作,确保系统性治理方案目标顺利实现,结合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形成更加科学的综合治理模式。同时,加大对水土流失高风险区域的监管与保护力度,依托遥感、卫星、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提升监测工作实效性,针对重点工程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控工作,对区域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实施持续性监测,借助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率。 [6]
  严格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原则,贯彻落实综合性保护修复工作,推动国土绿化工作持续开展,充分关注和重视天然林以及湿地生态的修复工作,不断强化黄河流域甘肃段的水源涵养能力。投入更多资源打造国家级水源涵养示范标杆,在实践工作中深入思考并积极尝试更多现代化的治理修复手段,优化草畜资源配置,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做好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多元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尤其是部分生态敏感地区可以通过自然恢复以及限畜禁牧等手段,确保河西走廊绿洲和湿地修复工作目标最终实现。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黄河支流生态保护工作力度,组织做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作,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治理体系。
  (三)打好三大保卫战,确保流域环境安全
  首先,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科学调整,倡导使用环保洁净煤和高品质无烟煤,并逐步推进城乡清洁取暖项目。同时,深化燃煤锅炉治理,积极采用煤炭清洁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对空气的影响。逐步淘汰老旧和低排放车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