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水车薪。此外,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人才引进难、数字人才培养慢、中青年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大量的人才不愿去乡村,从乡村考入大学的人才不愿返乡,当地青壮年农民也为了更广阔的前景和更高的报酬离开了乡村。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数字经济助力资源精准投放,利益驱动提升乡村承接资源能力
乡村要振兴、持续发展,需要做好长远、整体规划,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布局优势产业,各地差异化发展。数字经济借助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可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整合与民众积极性调动。首先,各乡村可在乡村振兴数字平台上公布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寻求最优的乡村发展规划方案。其次,结合全域规划,列出需引进的资源清单并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对涌入的资源进行甄别遴选,精准投放,减少资源浪费。最后,在乡镇政府、村“两委”的谋划和带领下,充分尊重各参与主体和民众的利益,通过“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融资”等方式,提升基层办公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提高各参与主体和民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而提高乡村资源承接能力,实现特色化、高质量、数字化发展道路。
(二)打造数字化特色乡村产业
我国地域广、经纬跨度大,各地自然人文资源迥异,造就了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首先,盘点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优势产业,发展关联产业,延伸产业链,联动发展。如产茶区的茶叶种植、黑土地的粮食种植、沿海区域的海产品养殖、放牧区的牛羊养殖等地域性种植业或养殖业,形成特色产业链群。其次,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如“农业+旅游”以农助旅、以旅兴农,“农业+养老”发展乡村康养产业,“农业+光伏”探索乡村新能源产业。利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短片展示特色,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红外探测器、智能监控等设备实现老年人居住环境智能化、健康安全管理数字化,科学养老;光伏发电与传统农业种养殖有机结合,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发展乡村绿色产业。最后,数字经济与乡村生活结合,打造乡村自媒体产业。挖掘民风民俗、民间琐事、田间庄稼、百姓生活等乡村文化,通过自媒体平台展示乡村生活,带动乡村发展。
(三)多方合作增强技术研发和自主能力
乡村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乡村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数字化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高校以试点乡村为基地进行科研数据采集和新农业技术研发。企业和村民是各种数字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者,是推动农业智能化、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者。探索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各方权益,增强技术研发和控制力,降低运用风险,共同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
(四)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关键支撑,数字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动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千兆光纤、5G接入等,也包括乡村网络服务和信息终端,适合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互联网应用软件,还包括水利、电网、公路、灌溉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及基于GIS地图建立农田水利全域感知体系等。乡村需要农业技术、网络电商、营销策划、农业经营管理等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商业渠道融资成本高,条件苛刻,难以满足乡村数字化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数额大、成本低的贷款,农业各种补贴、农业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解决乡村融资难、慢、贵等问题。同时,健全乡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提供资产评估、抵押登记、产权交易等平台,为降低信贷风险营造良好环境。健全风险预警、风险补偿、风险控制机制,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2]杨丽娟、韩娟霞:《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乡村振兴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视角》,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4-02-26。
[3]简邹玲、张阳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载《当代农村财经》,2024(2):18-23页。
[4]刘顺:《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载《山西农经》,2021(22):36-37+40页。
作者简介
张红利 西安学产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数字经济助力资源精准投放,利益驱动提升乡村承接资源能力
乡村要振兴、持续发展,需要做好长远、整体规划,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布局优势产业,各地差异化发展。数字经济借助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可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整合与民众积极性调动。首先,各乡村可在乡村振兴数字平台上公布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寻求最优的乡村发展规划方案。其次,结合全域规划,列出需引进的资源清单并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对涌入的资源进行甄别遴选,精准投放,减少资源浪费。最后,在乡镇政府、村“两委”的谋划和带领下,充分尊重各参与主体和民众的利益,通过“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融资”等方式,提升基层办公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提高各参与主体和民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而提高乡村资源承接能力,实现特色化、高质量、数字化发展道路。
(二)打造数字化特色乡村产业
我国地域广、经纬跨度大,各地自然人文资源迥异,造就了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首先,盘点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优势产业,发展关联产业,延伸产业链,联动发展。如产茶区的茶叶种植、黑土地的粮食种植、沿海区域的海产品养殖、放牧区的牛羊养殖等地域性种植业或养殖业,形成特色产业链群。其次,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如“农业+旅游”以农助旅、以旅兴农,“农业+养老”发展乡村康养产业,“农业+光伏”探索乡村新能源产业。利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短片展示特色,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红外探测器、智能监控等设备实现老年人居住环境智能化、健康安全管理数字化,科学养老;光伏发电与传统农业种养殖有机结合,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发展乡村绿色产业。最后,数字经济与乡村生活结合,打造乡村自媒体产业。挖掘民风民俗、民间琐事、田间庄稼、百姓生活等乡村文化,通过自媒体平台展示乡村生活,带动乡村发展。
(三)多方合作增强技术研发和自主能力
乡村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乡村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数字化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高校以试点乡村为基地进行科研数据采集和新农业技术研发。企业和村民是各种数字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者,是推动农业智能化、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者。探索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各方权益,增强技术研发和控制力,降低运用风险,共同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
(四)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关键支撑,数字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动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千兆光纤、5G接入等,也包括乡村网络服务和信息终端,适合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互联网应用软件,还包括水利、电网、公路、灌溉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及基于GIS地图建立农田水利全域感知体系等。乡村需要农业技术、网络电商、营销策划、农业经营管理等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商业渠道融资成本高,条件苛刻,难以满足乡村数字化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数额大、成本低的贷款,农业各种补贴、农业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解决乡村融资难、慢、贵等问题。同时,健全乡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提供资产评估、抵押登记、产权交易等平台,为降低信贷风险营造良好环境。健全风险预警、风险补偿、风险控制机制,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2]杨丽娟、韩娟霞:《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乡村振兴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视角》,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4-02-26。
[3]简邹玲、张阳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载《当代农村财经》,2024(2):18-23页。
[4]刘顺:《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载《山西农经》,2021(22):36-37+40页。
作者简介
张红利 西安学产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