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汉中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3年度陕西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陕西‘非遗’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G2360)
陕南地区音乐资源丰富,内涵深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是陕南地区最大的城市,近年来,该地区将音乐文化与旅游业做到有机结合、同步推进,这不仅能加大宣传汉中音乐文化的力度,也能够推动汉中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地域凝聚力。本文从该地区音乐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入手,继续拓宽汉中地区传统音乐传承、创新之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为汉中地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逐渐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的现象和过程。它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丰富旅游的内涵和体验,同时也借助旅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1]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提出“文旅融合”这一关键词,指出了文化和旅游充分发展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汉中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民间音乐,这些音乐资源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汉中地区音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概况
(一)汉中地区音乐的种类和艺术特点
汉中地区传统音乐是陕南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民歌类
汉中民歌种类繁多,体裁丰富,通常分为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山歌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日常劳动生活有关,主要有通山歌、山歌号子等;小调为娱乐休闲时的演唱,有哭嫁歌、叙事歌等;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用于鼓舞士气,传递高涨激昂的情绪,有船工号子、汉山樵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汉中地区还出现了革命民歌和新民歌等形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朴实的艺术色彩,如《跟咱红军上巴山》等。伟大的革命战争为汉中民歌注入了新思想和新内容,丰富了汉中民歌的内涵。
2、戏曲类
汉中的戏曲文化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现今汉中地区的戏曲类型主要以汉调桄桄和汉调二黄为主。汉调桄桄是陕南的最大剧种,它既保留了陕南地方音乐悠扬委婉之长,又吸取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唱段有《韩信拜将》等;汉调二黄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剧种,该剧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流派,在汉中和安康地区称为“汉江派”,唱腔主要以西皮二黄为主,共有十个行当,时而婉转时而激昂,旋律抑扬顿挫,以二胡、月琴、笛子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代表唱段有《八蜡庙》《战蚩尤》等。
3、佛教音乐类
汉中地区的佛教音乐主要聚集于洋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有洋县的“经乐班”仍旧在进行佛教音乐的演绎。洋县佛教音乐种类繁多,以管子为主要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汉中曲子、关中碗碗腔等民间音乐。目前保存下来的曲子有200余首,分为经韵、鼓吹乐曲、锣鼓三类,其中鼓吹乐曲最为丰富。曲调细腻委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代表作有《粉红莲》《打银枪》等。
4、少数民族音乐类
汉中宁强县和镇巴县等地有羌族和苗族,形成了少数民族聚集区,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其中宁强傩戏为羌
陕南地区音乐资源丰富,内涵深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是陕南地区最大的城市,近年来,该地区将音乐文化与旅游业做到有机结合、同步推进,这不仅能加大宣传汉中音乐文化的力度,也能够推动汉中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地域凝聚力。本文从该地区音乐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入手,继续拓宽汉中地区传统音乐传承、创新之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为汉中地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逐渐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的现象和过程。它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丰富旅游的内涵和体验,同时也借助旅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1]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提出“文旅融合”这一关键词,指出了文化和旅游充分发展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汉中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民间音乐,这些音乐资源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汉中地区音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概况
(一)汉中地区音乐的种类和艺术特点
汉中地区传统音乐是陕南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民歌类
汉中民歌种类繁多,体裁丰富,通常分为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山歌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日常劳动生活有关,主要有通山歌、山歌号子等;小调为娱乐休闲时的演唱,有哭嫁歌、叙事歌等;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用于鼓舞士气,传递高涨激昂的情绪,有船工号子、汉山樵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汉中地区还出现了革命民歌和新民歌等形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朴实的艺术色彩,如《跟咱红军上巴山》等。伟大的革命战争为汉中民歌注入了新思想和新内容,丰富了汉中民歌的内涵。
2、戏曲类
汉中的戏曲文化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现今汉中地区的戏曲类型主要以汉调桄桄和汉调二黄为主。汉调桄桄是陕南的最大剧种,它既保留了陕南地方音乐悠扬委婉之长,又吸取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唱段有《韩信拜将》等;汉调二黄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剧种,该剧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流派,在汉中和安康地区称为“汉江派”,唱腔主要以西皮二黄为主,共有十个行当,时而婉转时而激昂,旋律抑扬顿挫,以二胡、月琴、笛子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代表唱段有《八蜡庙》《战蚩尤》等。
3、佛教音乐类
汉中地区的佛教音乐主要聚集于洋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有洋县的“经乐班”仍旧在进行佛教音乐的演绎。洋县佛教音乐种类繁多,以管子为主要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汉中曲子、关中碗碗腔等民间音乐。目前保存下来的曲子有200余首,分为经韵、鼓吹乐曲、锣鼓三类,其中鼓吹乐曲最为丰富。曲调细腻委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代表作有《粉红莲》《打银枪》等。
4、少数民族音乐类
汉中宁强县和镇巴县等地有羌族和苗族,形成了少数民族聚集区,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其中宁强傩戏为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