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突出从“链条型”向“生态型”跃升 全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长安汽车生产基地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新能源汽车阿维塔生产线上作业。
效,努力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一)共抓“新兴+传统”动能,提升集群质效
一是加快壮大新兴动能。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纯电动、插电式、增程式、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积极引育车规级芯片、传感器、汽车电子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势。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加快推动组合驾驶辅助、有条件自动驾驶向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升级,建设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示范基地,提升智能网联水平。
二是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推动传统整车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产品升级迭代、新车型导入和市场投放,做强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不断扩大轻量化材料、高强度车身等应用比例,加强工贸联动、大中小协同、上下游对接,帮助整车企业拓市场、抢订单、增产量、增效益。
(二)共挖“投资+消费”潜能,促进内需释放
一是全力抓项目促投资。统筹新开工、续建、竣工、预备等汽摩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汽摩产业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达效,稳住投资基本盘。聚焦新能源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子系统等产业链缺项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三张清单,按图索骥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精准引进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做大投资增量。用好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政府专项债,加大汽摩产业科技创新项目投入。
二是大力激发消费潜力。深化实施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行动,持续完善汽摩以旧换新、置换更新等补贴政策举措,引导有条件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商、经销商联动出台配套资金补贴、优惠打折等政策,提振汽摩消费。由政府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商会、汽车企业等持续开展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推广、新能源车下乡等促销活动,拓展消费市场。引导银行金融机构联手车企推出购车分期、零首付、低利率等优惠政策,加大汽摩消费信贷支持。
(三)共促“技术+品牌”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一是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聚焦车用芯片、关键电池材料、高密度电驱电控系统、车用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等先进共性技术及核心部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集中力量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引导本土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科技巨头等建设汽摩领域联合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合力打造创新共同体。
二是加强品牌质量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心,引导车企加强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和品牌创建,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高配置、高性价比产品,提升“重庆造”汽车摩托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测试验证等环节全流程可靠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溯源机制。
(四)共拓“国内+国际”市场,深化开放合作
一是深化国内市场合作。强化川渝汽摩产业链协作,优化升级供需对接平台功能,推动毗邻地区联合打造汽车产业协作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川渝“氢、电、智行”三条走廊建设,联合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强渝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合作,联合共建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扩大氢燃料汽车应用场景。积极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汽摩关键零部件产业转移,共建汽摩产业“科创飞地”。
二是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紧盯重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深化实施“渝车出海”行动,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推动汽车出口从单一的整车出口贸易模式向“整车+散件组装+本地化运营”等多种模式转变,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走出去”。引导龙头车企建立海外工厂、境外营销网络、研发中心,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作者简介
简华球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高新产业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效,努力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一)共抓“新兴+传统”动能,提升集群质效
一是加快壮大新兴动能。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纯电动、插电式、增程式、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积极引育车规级芯片、传感器、汽车电子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势。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加快推动组合驾驶辅助、有条件自动驾驶向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升级,建设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示范基地,提升智能网联水平。
二是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推动传统整车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产品升级迭代、新车型导入和市场投放,做强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不断扩大轻量化材料、高强度车身等应用比例,加强工贸联动、大中小协同、上下游对接,帮助整车企业拓市场、抢订单、增产量、增效益。
(二)共挖“投资+消费”潜能,促进内需释放
一是全力抓项目促投资。统筹新开工、续建、竣工、预备等汽摩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汽摩产业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达效,稳住投资基本盘。聚焦新能源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子系统等产业链缺项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三张清单,按图索骥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精准引进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做大投资增量。用好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政府专项债,加大汽摩产业科技创新项目投入。
二是大力激发消费潜力。深化实施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行动,持续完善汽摩以旧换新、置换更新等补贴政策举措,引导有条件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商、经销商联动出台配套资金补贴、优惠打折等政策,提振汽摩消费。由政府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商会、汽车企业等持续开展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推广、新能源车下乡等促销活动,拓展消费市场。引导银行金融机构联手车企推出购车分期、零首付、低利率等优惠政策,加大汽摩消费信贷支持。
(三)共促“技术+品牌”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一是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聚焦车用芯片、关键电池材料、高密度电驱电控系统、车用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等先进共性技术及核心部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集中力量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引导本土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科技巨头等建设汽摩领域联合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合力打造创新共同体。
二是加强品牌质量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心,引导车企加强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和品牌创建,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高配置、高性价比产品,提升“重庆造”汽车摩托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测试验证等环节全流程可靠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溯源机制。
(四)共拓“国内+国际”市场,深化开放合作
一是深化国内市场合作。强化川渝汽摩产业链协作,优化升级供需对接平台功能,推动毗邻地区联合打造汽车产业协作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川渝“氢、电、智行”三条走廊建设,联合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强渝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合作,联合共建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扩大氢燃料汽车应用场景。积极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汽摩关键零部件产业转移,共建汽摩产业“科创飞地”。
二是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紧盯重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深化实施“渝车出海”行动,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推动汽车出口从单一的整车出口贸易模式向“整车+散件组装+本地化运营”等多种模式转变,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走出去”。引导龙头车企建立海外工厂、境外营销网络、研发中心,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作者简介
简华球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高新产业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