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4版
中国式现代化与AI时代的人类主体价值建构
王晓勇
    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入AI时代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入AI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人类主体价值的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其价值追求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更在于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深刻理解和重新构建。本文将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AI时代人类主体价值的建构问题。通过对比西方主体性哲学与中国传统主体性哲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追求,并结合AI技术的发展,探讨AI时代价值主体的新特征。在AI时代,人类主体价值应是个体创新与内在超越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不同理路的对接关系。

  作为价值基础的中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比较
  (一)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的特点
  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起源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强调个体自由、自我构建、人格塑造、思想解放以及科学和文化创新。这种主体性哲学为科学认识的确定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推动了一系列社会运动思潮。在价值层面,它追求的是“自由本身”,即个体自由的实现。但是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的缺点如下:
  一是过度强调个体而忽视集体:主体性哲学可能过于关注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而忽视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社会分裂、人际关系紧张以及集体行动的困难。
  二是工具理性主义的局限性:虽然理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度依赖工具理性可能忽视了人的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另外,理性主义可能导致对复杂社会现象和人文价值的简化处理。
  三是容易产生对自由本身的误解:主体性哲学对自由的追求有时可能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平衡关系。这可能导致个体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忽视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四是忽视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作用:主体性哲学往往忽视了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个体自由和社会价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可能导致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误解和冲突,影响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因此,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在推动个体自由、科学进步和社会运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理解和评价这一哲学体系时,我们需要全面考察其优缺点,并寻求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和谐的平衡之道。
  (二)中国传统主体性哲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主体性哲学则源于儒家的“尊德性而道问学”,①呈现出独特的哲学特点,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内容。
  1、道德自我构建
  中国传统主体性哲学强调道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构建中的核心地位。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可以实现个人的内在超越。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