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5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
  此外,演员服装配饰中也可以将灯光运用其中,使演员的服装造型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传统的背铁棍表演采用民乐为伴奏音乐,把流行音乐、戏曲与背铁棍的音乐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接轨;将音效运用在背铁棍剧目演出中,将演出剧目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的台词以音效的方式呈现出来,当观众的欢呼声到一定程度时发出饰演角色的声音,在增强背铁棍听觉感受的同时也和观赏表演的观众形成互动。灯光、音效和背铁棍有机结合不仅使背铁棍这项传统的艺术和现代科技接轨,大大提升背铁棍的科技感和娱乐性,更能让观众增强体验感与代入感,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徐沟背铁棍,使背铁棍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三)数字化赋能背铁棍文化创新发展
  网络和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为徐沟背铁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将数字化技术引入背铁棍文化,把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字、图片、影像。通过数字化技术拓宽背铁棍资料的收集渠道,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建立背铁棍文化数据库,创新背铁棍表演形式。平时表演的过程中,采用运动捕捉、数字摄影等方式记录背铁棍表演,通过数字仿真技术制作成图片、影像、三维立体动画进行展示,将其上传到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徐沟背铁棍的曝光度,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直观、全面地了解背铁棍的历史渊源、制作方式、表演形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对背铁棍文化的关注程度,为背铁棍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使背铁棍文化以数字化形式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
  背铁棍是山西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字化馆藏是徐沟背铁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最有效途径是馆藏文化。[2]“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山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山西的博物院深受游客喜爱。首先,将背铁棍进行数字化馆藏,不仅展示了这项发源于山西的民俗活动,更丰富了博物院的文化内涵;其次,可以更好地对背铁棍进行文化宣传、保护,让更多的人以背铁棍为起点对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山西文化的创新发展。另外,相关资料、档案都能加以妥善保存,方便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让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四)文旅融合推动背铁棍文化创新发展
  山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背铁棍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将徐沟背铁棍和山西旅游资源相结合,让游客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还能带走一份独属于山西的文化记忆。把背铁棍文化纳入旅游体验,在山西平遥古城、太原古县城、忻州古城等著名景区设立“背铁棍非遗文化”展演区,将背铁棍文化中的特色服饰、精美妆容以及背铁棍技术进行拆分体验,引进VR、AR、MR,为不同游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增强文化体验感,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背铁棍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春节、元宵节等特殊时间节点,有关部门更要抓住契机,探索“非遗+节庆”新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周边产品营销等方式加强对背铁棍等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游客在感受中国年氛围的同时能记住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名片。
  此外,在增强背铁棍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同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非遗+文创”模式,开发以背铁棍文化为IP的文创产品并带动其他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紧跟时代潮流,设计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盲盒、丑萌玩偶、书签、冰箱贴、徽章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让传统非遗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走近年轻人。通过创新“非遗+食品”新模式,研发独具背铁棍造型的食品,让游客在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舌尖上的山西美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10-26(01)。
  [2]宋秀:《徐沟背铁棍的现代化传承研究》,中北大学学位论文,2017。
  [3]王俊苗:《山西徐沟背铁棍的传承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4。
  [4]马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三重逻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24-130页。
  [5]李昕:《科技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东岳论丛》,2012(8):138-143页。
  作者简介
  来姝男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林凤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