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8版
城固县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西北联大在城固”展

观众沉浸式体验各种青铜器的使用场景。
  (四)丰富教育服务形式
  加强线上教育资源开发。制作线上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和知识层次的观众,开发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采用动画、短视频、在线讲座等多种形式,讲解文物知识、历史文化等内容。与学校合作,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城固县博物馆每年开展大量的进校园活动,可根据学校的课程标准,开发配套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网络访问博物馆的教育资源,直接观看相关内容。强化线下教育活动数字化辅助。在开展线下教育活动(如讲座、手工制作活动等)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辅助。如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增强讲解的效果;利用电子签到系统记录参与者信息,方便后续的回访和评估。
  (五)提升公众参与度
  提高社交媒体运营水平。利用城固县博物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博物馆的最新展览信息、藏品介绍、活动预告等内容。定期策划互动话题和活动,如文物知识竞赛、藏品摄影比赛等,鼓励观众参与并分享。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扩大城固县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建立观众反馈渠道,如在线问卷、留言板等,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用于改进博物馆的服务和展览。鼓励公众参与数字内容创作。如邀请观众分享自己与博物馆或文物的故事,经过筛选后在城固县博物馆的官方平台上发布。
  (六)加强人才与技术保障
  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对现有员工进行数字化技能培训,邀请专家进行内部培训,或者派遣员工参加外部培训课程,包括数据处理、软件操作、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引进具有数字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如计算机技术人员、新媒体运营人员等,充实城固县博物馆的人才队伍。
  提高技术更新水平。与当地的科技企业、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科技企业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高校可以提供科研力量和学生志愿者资源。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博物馆的数字化设备和软件,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结论与展望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作为当今文化领域的革新之举,已逐渐成为全球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共识。展望未来,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仍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首先,随着5G、AI、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博物馆可以探索更深入的交互式体验,以增强观众的沉浸式感受。其次,博物馆应深化与学术、科研机构的合作,利用大数据进行藏品研究,更深层次地挖掘藏品的学术价值。此外,通过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博物馆可以开发更多数字产品,如数字藏品、文化APP,以拓宽传播渠道,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从而逐步实现从数字化向智慧化、智能化的转型。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创新与展望。在这一过程中,以城固县博物馆为代表的基层博物馆不仅要积极寻求生存之道,更要勇于把握机遇,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文化活力,实现文化的共享与传播,为人类文明的瑰宝赋予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如清:《军工电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思考》,《空天预警研究学报》,2024(2):143-148页。
  [2]余海:《关于数字化时代财务转型优化的几点思考》,《财会学习》,2023(26):13-15页。
  [3]参考资料:《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编写规范(DB21/T3825-2023)》。
  [4]傅向升:《对于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三点思考》,《中国石油和化工》,2023(2):6-7页。
  作者简介
  张 丽 陕西省城固县张骞纪念馆(县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
  赵佳倪 陕西省城固县张骞纪念馆(县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馆研究、张骞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