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旅产业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会。开展“西部发展论坛”等各类节庆展会活动,支持举办行业内的论坛会议。以旅游演艺、数字娱乐、精品剧目为重点,推动文娱演艺发展。
2、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农村、农民全面融合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提升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等产品质量,推动省内周末游、短途游等近距离旅游。支持乡村住宿业创新发展,培育打造“黄河民宿”“秦巴民宿”“窑洞民宿”等特色旅游民宿集群。鼓励丰富景观农业、农耕体验、休闲渔业、民俗体验、户外运动等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围绕党史馆、纪念馆、革命遗址遗存遗迹等,发展周边镇村的住宿、餐饮、体验式农业等,不断丰富完善红色旅游内涵。
3、推动文旅产业与互联网、虚拟经济等新业态融合
加快数智赋能,实施“上云上平台”行动,让游客全方位、全天候、全场景欣赏景点、景区和文物,领悟大自然的壮美和景观、文物蕴含的文化魅力。培育“虚拟产业园”“虚拟产业集群”“互联网+旅游”创新示范基地。创建一批文旅与科技融合示范园。建设一批数字文化旅游产业新经济实体,培育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推动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智慧化建设,优化游客入住、游览、购物等旅游体验。积极发展定制化文旅,加快开发适合年轻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文旅项目和产品。
4、推动文旅产业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文化交融
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震撼力的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展示西安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国际旅游新形象,不断丰富“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品牌内涵,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办好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展会,为文旅企业搭建更加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重点客源地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讲好陕西故事,实现“文化走出去,游客引进来”。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参与重要国际展会、论坛及活动,开展重点合作项目征集及境内外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培育外向型文化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新业态。
(五)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环境
1、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旅游景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功能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旅游线路之间交通、景点、旅游项目的互补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开发12306、微信、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的场景宣传和应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2、打造安全有序营商环境
依法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等违法行为。开展品质提升行动,从供给侧解决休闲度假等旅游短板。突出人性化治理,为游客提供全面、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保障。完善各类风险评估和安全预案,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3、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一要筑巢引凤,打造人才招引洼地。围绕文旅经营管理、文化创意、文旅服务等领域,主动引入高端复合型人才、专家团队,积极引进一批职业经理人。二是搭建平台,建设陕西文旅智库。聘请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三是更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着重培养一批文旅产业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讲解人员、旅游产品设计人员、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旅游志愿者队伍。
4、完善文旅产业数据统计和数字化监管
将文旅产业相关数据统计纳入省级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打通各层级文化旅游数据壁垒,打造公共文化旅游数字资源库群,建设覆盖全省的文化旅游大数据体系。加大数据共享力度,构建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市场监管新体制,构筑文旅市场发展“防护网”。不断完善与线下便民服务驿站有机衔接的全省统一线上诉求平台,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处理、及时回复。
注释
①因统计部门在数据统计时,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分别进行统计,目前还没有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单独的综合统计数据,因此本文中所采取的数据以国家和省统计的旅游业相关数据为主。
②2016年数据转引自王晓民:《全域旅游成陕西发展“加速器”》,《中国旅游报》,2017-07-20。2017年数据源引自李卫:《陕西省旅游业综合贡献持续提升》,《陕西日报》,2018-10-29(01)。
作者简介
桑业明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科责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辩证法与方法论、网络哲学、政治经济学
2、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农村、农民全面融合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提升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等产品质量,推动省内周末游、短途游等近距离旅游。支持乡村住宿业创新发展,培育打造“黄河民宿”“秦巴民宿”“窑洞民宿”等特色旅游民宿集群。鼓励丰富景观农业、农耕体验、休闲渔业、民俗体验、户外运动等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围绕党史馆、纪念馆、革命遗址遗存遗迹等,发展周边镇村的住宿、餐饮、体验式农业等,不断丰富完善红色旅游内涵。
3、推动文旅产业与互联网、虚拟经济等新业态融合
加快数智赋能,实施“上云上平台”行动,让游客全方位、全天候、全场景欣赏景点、景区和文物,领悟大自然的壮美和景观、文物蕴含的文化魅力。培育“虚拟产业园”“虚拟产业集群”“互联网+旅游”创新示范基地。创建一批文旅与科技融合示范园。建设一批数字文化旅游产业新经济实体,培育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推动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智慧化建设,优化游客入住、游览、购物等旅游体验。积极发展定制化文旅,加快开发适合年轻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文旅项目和产品。
4、推动文旅产业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文化交融
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震撼力的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展示西安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国际旅游新形象,不断丰富“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品牌内涵,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办好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展会,为文旅企业搭建更加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重点客源地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讲好陕西故事,实现“文化走出去,游客引进来”。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参与重要国际展会、论坛及活动,开展重点合作项目征集及境内外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培育外向型文化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新业态。
(五)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环境
1、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旅游景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功能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旅游线路之间交通、景点、旅游项目的互补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开发12306、微信、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的场景宣传和应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2、打造安全有序营商环境
依法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等违法行为。开展品质提升行动,从供给侧解决休闲度假等旅游短板。突出人性化治理,为游客提供全面、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保障。完善各类风险评估和安全预案,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3、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一要筑巢引凤,打造人才招引洼地。围绕文旅经营管理、文化创意、文旅服务等领域,主动引入高端复合型人才、专家团队,积极引进一批职业经理人。二是搭建平台,建设陕西文旅智库。聘请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三是更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着重培养一批文旅产业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讲解人员、旅游产品设计人员、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旅游志愿者队伍。
4、完善文旅产业数据统计和数字化监管
将文旅产业相关数据统计纳入省级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打通各层级文化旅游数据壁垒,打造公共文化旅游数字资源库群,建设覆盖全省的文化旅游大数据体系。加大数据共享力度,构建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市场监管新体制,构筑文旅市场发展“防护网”。不断完善与线下便民服务驿站有机衔接的全省统一线上诉求平台,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处理、及时回复。
注释
①因统计部门在数据统计时,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分别进行统计,目前还没有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单独的综合统计数据,因此本文中所采取的数据以国家和省统计的旅游业相关数据为主。
②2016年数据转引自王晓民:《全域旅游成陕西发展“加速器”》,《中国旅游报》,2017-07-20。2017年数据源引自李卫:《陕西省旅游业综合贡献持续提升》,《陕西日报》,2018-10-29(01)。
作者简介
桑业明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科责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辩证法与方法论、网络哲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