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思考建议
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为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目前陕西省拥有新型研发机构150余家,培育了西北有色院、西安光机所、空天动力研究院、中电科20所等知名新型研发机构,总产值超过20亿元,孵化出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
自秦创原总窗口启动建设以来,西咸新区共引进陕汽新能源自动驾驶车创新中心等31个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奥卡云和佰美基因被认定为首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省属国企在总窗口落户建设秦川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等20个项目,累计注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95家。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统筹谋划力度不够。新型研发机构刚刚起步,一定程度上存在为引进而引进,与新区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创新潜力还未充分释放。
二是体制较为单一。多数为西安交大和本地企业联合成立,主要依托母体(校、企)的创新资源开展工作,与市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渠道不畅,项目转化率仅为35%,而东莞转化率已达90%。
三是政策支持还不健全。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市制定了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举措,新区缺乏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专项政策和规范标准,仅在《西咸新区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若干措施》第3条中有所支持,且认定标准尚不明确。
国内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经验借鉴
(一)东莞建设以产业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
东莞是我国最早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地区之一,目前共建立新型研发机构33家,引进各类人才7400余人,建成创新平台100余个,孵化企业近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16家)。
一是发展目标明确。始终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引进中科院、北京大学等与电子信息主导产业高度吻合的研发机构,累计服务本土企业2万家,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收入181亿元,有效发挥了区域创新体系催化作用。
二是体制机制灵活。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管理权和执行权分离,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只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三是全链条创新机制。整合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和市场销售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形成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创新链条一体化机制,解决产业、科技“两张皮”问题。
四是服务保障有力。对引进的高水平技术人才,给予住房、医疗、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待遇;通过资金奖励、税收减免、场地免租等方式,为机构快速成长提供精准支持;发放“科技创新券”引导本市企业向新型研发机构购买技术服务和成果。
五是充分放权赋能。赋予研究机构科研立项、技术路线、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经费使用、科技成果处置等方面的自主权,政府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允许机构将土地、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以资产抵押的方式向银行机构融资,进一步激发机构的创新动能。
(二)北京建设“五新”特点的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建设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一是打破传统实行新的运行体制。新型研发机构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
二是稳定支持实行新的财政支持政策。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类型和实际需求给予财政经费稳定支持,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三是尊重规律实行新的绩效评价机制。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个性化合同管理,理事会下设评估委员会,围绕科研投入、创新产出、成果转化、实际贡献、人才集聚等方面,做出符合机构设立目标和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估。
四是赋权转化实行新的知识产权激励。除特殊规定外,市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由新型研发机构依法取得,自主决定转化及推广应用,重大转化安排由院(所)长提出方案、理事会审定,对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京实施转化的项目,通过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等提供支持。
五是开放共享实行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市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由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和使用并依法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江北新区以新型研发机构带动产业链
江北新区成立之初科研机构几乎空白。近年来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突破点,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团队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迅速打破了科技资源相对薄弱的瓶颈,目前已建成10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1000多家科技型企业。
一是破解人才机制束缚。积极探索“双聘制”,允许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家分别与高校院所和企业签订聘用协议,以不同身份在企业和高校院所中同时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工作,扫除体制机制和人才身份障碍,让人才要素充分发挥效能。
二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产业基金投资导向作用,通过与新型研发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直接投资或资金补贴等方式,投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科技成果项目,形成政府资金+私人资本的PPP研发模式。
三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依托研创产业园搭建20个公共
自秦创原总窗口启动建设以来,西咸新区共引进陕汽新能源自动驾驶车创新中心等31个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奥卡云和佰美基因被认定为首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省属国企在总窗口落户建设秦川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等20个项目,累计注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95家。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统筹谋划力度不够。新型研发机构刚刚起步,一定程度上存在为引进而引进,与新区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创新潜力还未充分释放。
二是体制较为单一。多数为西安交大和本地企业联合成立,主要依托母体(校、企)的创新资源开展工作,与市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渠道不畅,项目转化率仅为35%,而东莞转化率已达90%。
三是政策支持还不健全。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市制定了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举措,新区缺乏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专项政策和规范标准,仅在《西咸新区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若干措施》第3条中有所支持,且认定标准尚不明确。
国内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经验借鉴
(一)东莞建设以产业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
东莞是我国最早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地区之一,目前共建立新型研发机构33家,引进各类人才7400余人,建成创新平台100余个,孵化企业近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16家)。
一是发展目标明确。始终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引进中科院、北京大学等与电子信息主导产业高度吻合的研发机构,累计服务本土企业2万家,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收入181亿元,有效发挥了区域创新体系催化作用。
二是体制机制灵活。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管理权和执行权分离,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只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三是全链条创新机制。整合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和市场销售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形成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创新链条一体化机制,解决产业、科技“两张皮”问题。
四是服务保障有力。对引进的高水平技术人才,给予住房、医疗、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待遇;通过资金奖励、税收减免、场地免租等方式,为机构快速成长提供精准支持;发放“科技创新券”引导本市企业向新型研发机构购买技术服务和成果。
五是充分放权赋能。赋予研究机构科研立项、技术路线、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经费使用、科技成果处置等方面的自主权,政府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允许机构将土地、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以资产抵押的方式向银行机构融资,进一步激发机构的创新动能。
(二)北京建设“五新”特点的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建设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一是打破传统实行新的运行体制。新型研发机构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
二是稳定支持实行新的财政支持政策。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类型和实际需求给予财政经费稳定支持,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三是尊重规律实行新的绩效评价机制。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个性化合同管理,理事会下设评估委员会,围绕科研投入、创新产出、成果转化、实际贡献、人才集聚等方面,做出符合机构设立目标和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估。
四是赋权转化实行新的知识产权激励。除特殊规定外,市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由新型研发机构依法取得,自主决定转化及推广应用,重大转化安排由院(所)长提出方案、理事会审定,对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京实施转化的项目,通过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等提供支持。
五是开放共享实行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市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由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和使用并依法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江北新区以新型研发机构带动产业链
江北新区成立之初科研机构几乎空白。近年来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突破点,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团队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迅速打破了科技资源相对薄弱的瓶颈,目前已建成10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1000多家科技型企业。
一是破解人才机制束缚。积极探索“双聘制”,允许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家分别与高校院所和企业签订聘用协议,以不同身份在企业和高校院所中同时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工作,扫除体制机制和人才身份障碍,让人才要素充分发挥效能。
二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产业基金投资导向作用,通过与新型研发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直接投资或资金补贴等方式,投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科技成果项目,形成政府资金+私人资本的PPP研发模式。
三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依托研创产业园搭建20个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