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主题系列剪纸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与开发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2021年度科研项目“红色主题系列剪纸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与开发——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例”(项目编号:2021XYB02)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具有独特美学和人文价值,因其造型精美而受到人们的喜欢。在市场多样化背景下,有一类特殊剪纸,即具备旅游纪念品属性的剪纸,它与各地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凸显当地旅游景点特色,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将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近几年剪纸旅游纪念品正朝向红色主题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在延安尤为明显。
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吸引了祖国各地游客来此地参观,已成为红色教育的首选地点。近些年,延安大力发展旅游业,旨在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剪纸作为当地特色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彰显红色主题、传承红色品质和精神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今后也将继续成为开发的重点。
延安剪纸概述
(一)延安剪纸的历史
剪纸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朴实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具备独特艺术风格的民族美术文化。剪纸就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剪纸已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它为我国造型艺术的独树一帜增添了不少色彩。延安剪纸是一种陕西省的汉族民族工艺品。延安地区具有悠久的剪纸文化,起源主要是来自于服装的裁剪和服装装饰中,是我国汉族文化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的瑰宝。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延安剪纸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在秦朝时期,延安文化有过短暂的灿烂时期,明代后,延安的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战争的频繁性使得延安当地出现了交通堵塞和文化封闭,也由此使得剪纸这一古老文化艺术传统得以完整保存、完整传承。直到抗战时期,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延安鲁艺和美术工作人员学习群众的剪纸,创作出一批红色主题鲜明、反应战争生活的新窗花,充分发挥出宣传动员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群众新窗花的创作和发展,使剪纸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为顺应当时的革命背景,剪纸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红色文化,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以艾青、江峰等为代表的一批文艺革命工作者深入当地农村,向延安人民请教剪纸艺术并努力学习,最终创作出了大量反映延安农业生产、革命战士积极参军等剪纸艺术作品,此后,延安剪纸艺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延安剪纸的形式、风格、内容
延安最初的剪纸造型形式来源于服装的剪裁和装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延安都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为此,剪纸艺术主要依靠农村妇女一剪刀一剪刀地承袭下来,一直流传至今。在延安流传下来的剪纸作品中,常见于窑洞装饰,有窗花、门画、顶花、鞋花等等,窗花最为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窗花,带有厚重、质朴、精美等特点,是延安劳动人民心灵智慧的结晶,同时在剪纸作品中也寄托着当地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想及祝福。